最近留意到在我們機構接受訓練的孩子都有一個通病:做功課時會眈天望地、心不在焉。他們會有這樣的表現,並不是因為功課的難度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以外,而是一般小朋友都會有的慣常狀況──覺得做功課很沉悶,總是提不起勁…… 歸根究柢,他們是欠缺做功課的動力。當然,做功課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是,明白道理不代表能變為動力,更不能改變現況。正如我懷孕時知道應多做運動,但總是欠缺動力去實行計劃。 那麼應怎樣提升孩子做功課的動力? 首先,我們要改變自己的心態,並控制自己的情緒。別以為孩子不懂得看大人的反應,他們其實經常觀察著我們,我們的情緒會對孩子做功課的感受有所影響的。我們越,孩子越不喜歡做功課。相反,我們越正面,便越有機會提升孩子做功課的動力。但請緊記,改變態度只是增加了機會,並不能即時改變實況。 家長要先有正面的態度,才可扭轉孩子不想做功課的狀態。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家長可自行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並作出微調以迎合孩子的個性: 1) 營造一個適合做功課的環境──減少會令孩子分心的事物,例如:玩具、音樂、電視、其他孩子、食物或課外書籍; 2) 建立先做功課,後玩耍的習慣──不容許孩子用任何藉口來推遲做功課,並且在孩子完成功課後才給予休息及玩耍的時間。例子:孩子被要求做功課時習慣推說再玩一會,家長可先給予口頭預告:「玩多1分鐘就做功課喇。」一分鐘過後,便告訴孩子要停止玩耍,並開始做功課,完成功課後才可繼續玩耍; 3) 加強孩子的專注力──訓練孩子在特定時間內專注地做功課,即是做功課時不能停下來(停下來想解決方法除外)。當孩子表現出不專注時(停多於5秒),家長便應糾正孩子:「你無留心做功課。」然後重新計時。若孩子能夠在整個時段內專注地做功課,便讓他/她休息一會。做功課的時間要逐步遞加,以免令孩子感到力有不逮而放棄; 4) 調節孩子每次的功課量──可把功課細分為幾節,完成一節後便可休息3至5分鐘。其後逐步的減少節數及增加每節數的功課量,讓孩子逐漸習慣完成功課後才可玩耍; 5) 預留特別的玩具/活動──孩子在完成功課後才可以玩最喜歡的玩具 / 活動。
AP holds the belief that with quality Autism Partnership Method (APM) treatment,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hould reach their fullest potential and achieve the greatest degree of independence and highest quality of life possible.
Sign up now to get ABA and Autism related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Enter your email to get started
Hong Kong Center
Kowloon Center
All information received will always remain confidential. We will contact you as soon as we review your message.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