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例如:發脾氣,尖叫,大吵大鬧,離座,亂衝亂撞,隨處抓東西,擲物,甚至打人和自殘等。這些滋擾性行為,不但防礙孩子的學習和社交能力,而且會影響個人情緖、自身安全,別人和周圍環境,必須及早正視。
疫情期間及開學復課後,由於居家限制引起的生活學習方式變,加之心理壓力的相互作用,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行為問題的反復。行為問題複雜多變,受不同因素影響;管理方法多樣,因人而異。以下十個步驟,希望有助管理患有自閉症兒童不同的行為問題:

1. 了解小孩生理狀況和背景
例如:年紀,成長發展,診斷歴史,身體狀況,喜好,強項,不足,學習模式等。
2. 確立行為問題和嚴重程度
清楚定義行為問題:發脾氣是什麼意思?哭?尖叫?罵人?用拳頭打人?在地上滾來滾去?分析行為問題的負面後果,亦即風險因素,直接影響行為管理策略的強度和急切性。
3. 分析行為的性質和功能
行為問題是身不由己?還是一種手段以達到某些目的?
4. 評估小孩能力
了解小孩能夠做什麼,和不能夠做什麼,可以幫助制定小孩學習應做的行為。

5. 制定即時及積極的行為管理策略
若行為問題是身不由己,便要舒緩小孩的不安,和提升他們的抗壓能力;若行為問題是一種手段,重點是要治本,根據小孩的能力,教導應做的行為。
6. 有效運用強化物
強化物是小孩學習的動力來源。
7. 確保一致性
一家人和相關人士,同心合力,互相幫忙。

8. 冷靜正面實行
先決條件是要跟小孩有正面關係,並有足夠的強化物作鼓勵;當行為問題出現時冷靜作出即時對策,但最佳時機還是要在小孩沒有行為問題時正面進行教導和管理。
9. 客觀量度進度,檢討效果及作出調整
檢視小孩的行為問題有沒有減少,更重要的是該做的行為有沒有增加。效果不佳,便要改變對策;效果良好,應調高目標,期望更佳表現,和讓他們在不同情況表現出來。
10. 尋找專業人士協助
若小孩的情況沒有明顯改善,建議及早尋找合資格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