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ut_admin_cl

在過去16年工作的日子,我遇過很多不同的家長,和他們面談時,他們往往也會表達一件很擔心的事,就是自己的子女會成為被欺凌的目標。 在我們中心教導過的學童中,確實有部分遇過不同程度的欺凌事件,例如被改花名、誣告,或被指示做一些犯規的事情等。一些研究指出, 被欺凌的人往往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缺乏朋友的支援。 患有自閉症的學童,由於行為、 興趣、甚至外形上的差異,他們很容易成為欺凌者的目標。另外缺乏良好的社交和溝通技巧,也令他們在被欺凌的時候不懂得處理或保護自己,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受到欺凌或誤以為欺凌者是他們的朋友。 傳統的處理方法一般是教導受到欺凌的學童向老師舉報,校長或其他成年人使欺凌者得到懲罰,可是這樣往往會令欺凌事件變得在暗地裡進行。有些人仕主張教導受到欺凌的學童盡量不要給予反應,讓欺凌者覺得無聊。可是,就算受到欺凌的學童不給予反應,其他旁觀者也可能會有反應,令欺凌者覺得有趣。而且很多時候,受欺凌的學童刻意扮演沒有反應的行為,已經足以令欺凌者覺得有趣。 在我們中心,我們會花很多時間教授學童社交技巧,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此外我們亦會教導學童以下技巧去應付及避免受到欺凌: 分辨欺凌和戲弄 自閉症的學童很多時也不理解別人行為的動機,很多時也辨別不到是否處於欺凌事件當中。因此教導學童解讀別人的動機,分辨何時是同儕間的戲弄,何時是威脅性的行為是十分重要的。 遠離欺凌者 教導學童在小息,午膳,或其他時間遠離欺凌者,減少不愉快事件的機會。 明白欺凌行為 讓學童明白欺凌者想要的反應,教導學童改變自己在欺凌事件的行為反應,從而減少欺凌者在欺凌過程中得到的樂趣。 另外讓學童明白自己的哪些行為(如自我刺激或說話內容)容易令自己成為目標,讓學童加強控制自己的某些行為,減少欺凌者的藉口。 壓力管理 教導學童如何放鬆及應付情緒也是重要的一環。若他們在欺凌事件中感到過份恐懼或壓力,往住會令情況更糟。教導他們情緒壓力管理的方法,可幫助他們減低在欺凌事件中的過份反應,減少引發欺凌事件的誘因,也減少事件對學童情感上的傷害。

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不少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在主流學校學習時會面對不少挑戰,例如完成學校日常程序、課堂學習技巧、遵守學校及課室規則、與老師和同學的溝通技巧等。這些技巧,都不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能靠自己在短期内學會的,他們大都需要額外的援助來適應。而影子老師的角色就能幫助他們融合學習環境,因應他們的個別需要扶助學生趕上他們未能跟上的步伐。 可是,有些家長和老師對影子老師都不太了解,擔心有影子老師的幫助,學生就較難在課堂自立學習,而拒絕聘用他們。這樣的情況確有機會發生,但原因不是在於影子老師的職責,而是他們的服務質素未達成效。因此,希望透過這篇文章使家長了解有效的影子服務,幫助學童盡快在校園獨立生活。 影子老師 首先,要選擇一位合適的影子老師,他/她對你的孩子需有一定的認識。若他/她未接觸過孩子,家長最好先安排他們在開始服務前見面。影子老師需要熟悉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例如:社交、學習技巧、溝通技巧等)。這樣影子老師才能在學校有效地處理學生的行為或學習問題。 學校會議 影子老師、學校老師、社工和家長須共同合作與溝通,對配合及針對學生所需是關鍵。 再者,各方在會議上能了解到學生的興趣、長處、弱項或行為問題,也能明白彼此的顧慮。充足的溝通及了解有助訂立學童在學校的學習目標。 清晰的目標 會議清晰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是必須的。訂立目標要視乎學生個別的需要和能力,以及家長的期望。 短期目標可以是一星期至一個多月就能達到的目標,而長期目標則可以是數多月至半年或一年才可達到的目標。 訂立清晰的學習目標對影子老師設計有效的計劃是非常重要的。短期目標可幫助影子老師能有效地檢視學生在學校的進度,以及協助學生達成長期學習目標。 清晰的目標也讓老師和家長對學童在學習的進度上有一致的期望,一致的步伐令雙方互相配合,有效地幫助學童適應校園。 課堂觀察 觀察學生有哪些學習範疇需要改善。(例如:社交、學習技巧、遵守規矩或過渡等) 找出學生行為問題背後的起因及動機。 了解學生在校內的強化物。 設計治療計劃 在觀察及分析學童的行為後,影子老師需要設計一些計劃去即時處理學童的行為問題。其意思是老師或影子老師在問題行為發生後,須即場作出的回應或應對。即場的處理對停止學童在校的行為問題是非常重要。若處理不恰當,行為問題會持續,甚至增加。 除了停止學生的壞行為,影子老師需要設立另一個計劃幫助學生作出適當的行為。自我評估、代幣制度、自我監察等工具或策略都能幫助學生作出適當的行為。 校外服務支援 一對一的應用行為分析訓練能提供針對性的教學,讓孩子有效地學會作出適當的行為。技巧熟習後,影子老師可協助學生將這些技巧泛化到學校裏。 減少影子老師的服務 逐步減少影子老師的服務是必要的,這樣孩子才會學習獨立地應用所學的技巧,面對其他老師時也能融匯運用這些技巧。 首先影子老師須示範如何在課堂中執行行為計劃。 影子老師需要協助老師明白和執行計劃。 當老師能有信心地獨立處理學生的問題時,影子老師可漸漸遠離,再進一步增加距離直至退出班房,讓老師有更多機會與孩子溝通和接觸。 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在影子老師逐步退出班房及校園時,必須與老師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影子老師應根據學生的表現來設定及調整計劃。 了解老師在執行計劃上的困難,並作出相應的調整。 影子老師可在觀課時了解學生現時的表現,亦為定期的會議提供更多的資料。 在服務暫停後,影子老師須定期與老師會面。在會議上,老師可讓家長和影子老師了解學生現時學習狀況。而影子老師也可在會議上提出意見,讓老師了解如何保持學生的表現。

自從孩子出生後,以下想法在家長腦海裏重複了無限次。 「國際學校比本地學校的教育更優質嗎?」 「甚麼是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IB)?」 「在現實當中我是否可以/可能為我的孩子尋找到一間功課及考試比較少的學校呢?」 「我應如何為我的孩子準備升學面試?停一停,想一想,其實是否應該先了解面試內容呢?」 「好了,現在有A, B, 及C學校讓我選擇,我應該選擇哪一間呢?」 雖然這些問題會不斷循環,但這是作為家長解決問題的工作責任之一,以下這條問題十分值得我們思考。 甚麼類型的教育最適合你的孩子? 我們深信所有學生都有無限潛能。最重要是他們有能力去學習。但首先我們要明白及欣賞每一位學生也是與別不同的,沒有一個萬能的公式能適合所有人。以下幾條問題將帶領你朝正確的方向思考以上的問題。 你的孩子學習目的是甚麼呢? 這個問題幫助你思考孩子適合甚麼課程。 你的孩子可如何有效率及愉快地學習? 這個問題有助你選擇最適合孩子的學習形式及環境。 哪類型的老師最能協助孩子成長? 老師需要採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嗎? 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期待我們下一次的討論!

「我班有一位自閉症小孩,經常打其他同學。」幼稚園老師看來很懊惱。 我問:「小孩與其他同學,平時會一齊玩嗎?」 「會,不過經常爭玩具。」 我問:「你怎樣做?」 「我想小孩分享,所以會叫他把玩具讓给同學。」 我問:「他願意嗎?」 「不願意,經常自己拿着玩具走開。所以我有時會把他的玩具收回來,交給其他人玩。」 我問:「小孩很不滿吧?」 「對,他不但會把玩具搶回來,有時還會打人。」 我問:「有沒有試過其他方法,幫助小孩與其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有,我們安排了幾位比較精靈活潑的學生,跟他一起玩耍;並且在有需要時,幫助他和照顧他。」老師望着我:「希望他們慢慢能夠成為好朋友。」 我問:「進展如何?」 「我們已經吩咐同學要盡量遷就和提示小孩,可是進展並不理想。」 有些自閉症小孩,對別人的興趣不足,沒有足夠的推動力用恰當的社交行為與朋輩相處。縱使他們對其他小朋友有興趣,卻因為社交技巧不足,未能與其他人成為朋友,建立友誼。 友誼建基於平衡,包括平等權力,平等付出,平等放低;友誼是需要雙方面共同建立的。朋友就是「你為了我,我為了你」- 好像玩搖搖板般,雙方有接近的力量,互相付出,互相遷就:你跳一下時我放鬆,我用力撐時你鬆腳,遊戲才會持續好玩。如果只是單方面出力,控制搖搖板的上落,一方會覺得沒有自主,另一方會很快覺得疲倦,令兩者不能享受箇中的樂趣,令遊戲不能長時間維持。一段關係,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單方面付出,便會變成照顧及被照顧的關係,不是友誼。 自閉症小孩與朋輩建立友誼,需要天時、地利及人和:如果兩個小孩是同班同學,或家庭朋友,並且有足夠時間相處,他們便有機會一同享受有趣的經歷;如果他們興趣接近,便可以一同分享互動時的樂趣。勉強要求一些朋輩長時間配合自閉症小孩的需要,要他們只能選擇自閉症小孩喜愛的玩具遊戲,並要他們以適當的程序應對小孩的問題行為,只會令那些朋輩變成老師,不是朋友。 沒有天時、地利及人和,老師或家長可以主動尋找年齡相約的小朋友作為自閉症小孩的玩伴,定期安排他們見面。人數不用多,邀請一位小朋友便足夠。見面時間不需要太長,30分鐘至1小時的相處時間內,提供他們最喜愛的遊戲活動,例如平時不准他們吃的零食,不能得到的玩具,沒有機會看的卡通片,令他們的見面變得份外特別;相處時間短,可以令他們更加珍惜對方,不捨得分開;加上單對單的互動,變數比較少,情況容易控制,自閉症小孩與玩伴建立正面關係的成功機會大增。之後老師或家長可以再安排更多的小朋友加入,令小孩有機會在變數較大的小組互動中與其他玩伴建立友誼。 原文:Parentings Headline! 親子頭條 -【行為分析】自閉症小孩沒有朋友,不要勉強

十多年來,我在世界各地培訓的行為治療師,總數應該超過500個。培訓過程,會接觸到很多自閉症學生和家長。 當中一位學生,今年4歲,很被動,不愛說話。 「轟隆轟隆….」實習生拿着Thomas玩具火車逗他。 學生面露笑容,望着火車,伸手想拿取:「呀…呀…」 實習生把火車拿開:「你想要火車?要説什麼呀?」 學生站起來,望着實習生微笑。 「想要就說吧!」實習生把火車藏到身後:「說吧!說吧!」 學生趴到實習生的大腿上,嘗試把火車搶過來。 實習生輕輕推開學生:「你要説:『請給我火車!』」 學生有點不耐煩,用手拍打實習生的身體。 「說吧!請—給—我—火—車—」 學生哭了,跌到地上大吵大鬧。 我忍不住走到實習生身旁,拍拍他的肩膀,示意讓我來處理。 等了一會,當學生比較冷靜的時候,我蹲下來,輕輕扶起他,並向他展示Thomas火車。 他面紅紅,眼濕濕,還在喘氣。我什麼也沒有說,當他望向火車那一刻,我知道他還想得到它,便即時用鼓勵的語氣説:「車!」然後立刻把玩具火車放到他的手中。 他站起身子,安靜地伏在枱上,把火車推前推後,細心觀看它的輪子滾動。 我打開玩具火車的按鈕:「轟隆轟隆….」然後輕輕從學生的手上拿開火車,讓火車慢慢駛到我那邊。 學生興奮地望着火車,然後望了我一眼:「呀…」 我立刻再把火車交給他,並用很欣賞的語氣說:「車!」讓他明白,説了「呀!」一聲,我已經感到非常滿意,希望他下一次會説「車」。 重複練習,誘發小孩多發聲後,將來便可以教他説「火車」,「給我火車」,「給我Thomas火車」等更長的句子。 實習生向我解釋:「我覺得他能夠說火車….」 「我明白你希望學生多說話,但是,你不停說話,他哪有機會說話呢?」我微笑説:「到底是誰要練習說話呢?是你?還是學生?」 對於很多自閉症小孩,說話是很困難的;不斷要求他們說話,可能會令他們感到很大壓力,甚至對說話感到很反感。   要幫助小孩說話,首要和他們建立正面關係,多玩遊戲和玩具。要讓他們明白「發聲的威力」,例如展示玩具時,若小孩發出任何聲音表達,立刻提供該玩具作為獎勵,令他們覺得説話很容易,而且可以即時獲得想要的東西。尤其是當小孩主動發聲時,一定要立刻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不是乘機強迫他們說困難的語句。 若小孩能夠體驗「發聲的威力」,便會喜歡説話,便會自己多加嘗試。到時再跟他們練習較複雜的語言課程,治療師便可以教得輕鬆,小孩學習也會感到成功。   原文:Parentings Headline! 親子頭條 -【行為分析】自閉症小孩不說話, 不要叫他說

要教自閉症兒童社交遊戲“Rainbow Leader”,他們首先應具備一些遊戲需求技巧: 配對技巧 顏色概念 掃描技巧 核對能力 https://youtu.be/9lb5Tz_F-Zk 回顧ABA技巧– 社交遊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AIGkMvaZc

香港的政策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支援不足,甚至拖延了他們在重要階段時應接受的治療。Kasey父親也曾嘗試讓兒子接受不同的治療,幸好在朋友介紹下帶著Kasey來參加了AP的訓練。Kasey從去年的11月開始進行訓練,期間的轉變甚大。Kasey父親提到Kasey本來並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要,社交能力也較弱,他亦十分擔心Kasey的如廁問題。經過數個月訓練後,Kasey在各方面顯然有很大的進步。在以下影片裡,Kasey父親分享了他的感受和Kasey在生活中的蛻變。我們一起看看吧!

行為塑造是每一位好教練或老師時常會運用到的教學技巧。此技巧最重要的一環是透過工作分析,把孩子需要學習的技巧分拆為小步驟,由淺入深,由簡單至複雜,一步步引導孩子學習到目標行為。例如當足球教練訓練學員時,也會把技巧分拆。在訓練球員能夠把球準確地一傳到位前,會先教導學員用正確的姿勢把球踢出,定位長傳,定位短傳,移動中長傳,移動中短傳等等。教練運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把一個不懂踢球的學員塑造為一個足球好手。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運用行為塑造為小朋友作語言模仿的訓練?當中又有甚麼事情需要注意呢? 1.    訂立最終的目標行為 有清晰的目標行為我們才能制定清晰的計劃。在訓練時,應該時常檢視孩子現有的進度與我們所訂立的最終目標行為的差距,從而知道孩子距離目標是否越來越近。 2.    把目標行為分拆為數個層次或階段 訂立了目標行為,便可把技巧分拆,將目標行為分為數個層次或階段。我們可以回想及留意自己在做目標行為時的細微步驟,或觀察別人做該行為的步驟來訂立不同階段。 3.    獎勵與接近最終目標的行為 當孩子作出與目標行為有關連的行為時,便應立刻給予獎勵,不要等待孩子做到目標行為才給予獎勵。(例:若最終目標訂為孩子能夠準確地說出「豬」,但孩子現時不會模仿任何聲音,那麼當孩子能發出任何聲音時便應給予獎勵。) 最初的階段可能會與最終的目標行為有很大的距離,但我們應在孩子能夠做到初步的行為時,便給予獎勵。當孩子能夠穩定地做到第一個階段時,便把我們的要求提高至下一個階段才給予獎勵,如此類推,直至孩子能夠完全掌握最終的目標行為。(例:當導師要求孩子作出聲音模仿時,孩子能夠穩定地發出一些聲音,導師便可以開始對聲音的準確性有要求。) 4.    使用區別性獎勵 孩子能夠做出與目標行為有關的反應才給予獎勵,無關的行為則不給予獎勵。(例:若已達至要求音準的階段,便應在孩子發出與豬相似的聲音時才給予獎勵,不相似的聲音便不給予獎勵。) 行為塑造可以廣泛應用在不同的技巧訓練上。由於學習過程可能需要在短時間(約5分鐘)内做多次相同的練習,我們在訓練時應營造一個有趣的學習環境。而每一輪的學習亦應該以成功作為結束,以維持孩子的成功感,保持學習動機。 原文: Oh!爸媽 -運用行為塑造(shaping)令教導孩子變得輕鬆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