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ut_admin_cl

香港的政策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支援不足,甚至拖延了他們在重要階段時應接受的治療。Kasey父親也曾嘗試讓兒子接受不同的治療,幸好在朋友介紹下帶著Kasey來參加了AP的訓練。Kasey從去年的11月開始進行訓練,期間的轉變甚大。Kasey父親提到Kasey本來並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要,社交能力也較弱,他亦十分擔心Kasey的如廁問題。經過數個月訓練後,Kasey在各方面顯然有很大的進步。在以下影片裡,Kasey父親分享了他的感受和Kasey在生活中的蛻變。我們一起看看吧!

行為塑造是每一位好教練或老師時常會運用到的教學技巧。此技巧最重要的一環是透過工作分析,把孩子需要學習的技巧分拆為小步驟,由淺入深,由簡單至複雜,一步步引導孩子學習到目標行為。例如當足球教練訓練學員時,也會把技巧分拆。在訓練球員能夠把球準確地一傳到位前,會先教導學員用正確的姿勢把球踢出,定位長傳,定位短傳,移動中長傳,移動中短傳等等。教練運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把一個不懂踢球的學員塑造為一個足球好手。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運用行為塑造為小朋友作語言模仿的訓練?當中又有甚麼事情需要注意呢? 1.    訂立最終的目標行為 有清晰的目標行為我們才能制定清晰的計劃。在訓練時,應該時常檢視孩子現有的進度與我們所訂立的最終目標行為的差距,從而知道孩子距離目標是否越來越近。 2.    把目標行為分拆為數個層次或階段 訂立了目標行為,便可把技巧分拆,將目標行為分為數個層次或階段。我們可以回想及留意自己在做目標行為時的細微步驟,或觀察別人做該行為的步驟來訂立不同階段。 3.    獎勵與接近最終目標的行為 當孩子作出與目標行為有關連的行為時,便應立刻給予獎勵,不要等待孩子做到目標行為才給予獎勵。(例:若最終目標訂為孩子能夠準確地說出「豬」,但孩子現時不會模仿任何聲音,那麼當孩子能發出任何聲音時便應給予獎勵。) 最初的階段可能會與最終的目標行為有很大的距離,但我們應在孩子能夠做到初步的行為時,便給予獎勵。當孩子能夠穩定地做到第一個階段時,便把我們的要求提高至下一個階段才給予獎勵,如此類推,直至孩子能夠完全掌握最終的目標行為。(例:當導師要求孩子作出聲音模仿時,孩子能夠穩定地發出一些聲音,導師便可以開始對聲音的準確性有要求。) 4.    使用區別性獎勵 孩子能夠做出與目標行為有關的反應才給予獎勵,無關的行為則不給予獎勵。(例:若已達至要求音準的階段,便應在孩子發出與豬相似的聲音時才給予獎勵,不相似的聲音便不給予獎勵。) 行為塑造可以廣泛應用在不同的技巧訓練上。由於學習過程可能需要在短時間(約5分鐘)内做多次相同的練習,我們在訓練時應營造一個有趣的學習環境。而每一輪的學習亦應該以成功作為結束,以維持孩子的成功感,保持學習動機。 原文: Oh!爸媽 -運用行為塑造(shaping)令教導孩子變得輕鬆

什麼是社交遊戲?如何教導自閉症兒童培養社交遊戲興趣?讓我們告訴你! 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展示了一些我们教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交游戏: 1. Rainbow Leader 彩虹領袖2. Hammer Game 打傻瓜3. Hawk in the Chase 老鷹抓小雞4. Hanky Panky 掉手帕5. The Typhoon 大風吹 https://youtu.be/xQAIGkMvaZc 配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c9IomxN4  

不少教職員認為自閉症學生上課不專心及影響其他同學學習。(視覺中國) 融合教育,原意是讓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得到平等學習機會,發展所長。可是,香港的融合教育在制度,政策和實行方面均出現很多問題,例如過分着重考試成績,資源不足,缺乏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等。 文:馮耀文(行為治療顧問) 近幾年,媒體報導有關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的問題越來越多。根據平機會在2012年發表的報告,大約30-70%受訪教職員認為自閉症學生缺乏自我概念,上課不專心,學業成績較差,及影響其他同學學習。有20-43%的教師更明確表示,不接受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上課。 雖然融合教育受到不少質疑和反對,可是仍然有很多業界人士和家長,鼓勵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根據自閉症教育權威Ronald Leaf博士的分析和我的經驗,支持者相信融合教育,可能因為以下九大謬誤: 1. 融合等同成功 很多家長安排自閉症兒童接受早期訓練,目標是要讓子女成功入讀主流學校。可是,一些學生縱使被主流學校取錄,卻因缺乏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行為管理,未能跟上課程進度,加上社交困難和行為問題,幾年後被學校勸退。 2. 融合等同進步 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可以接觸到特殊學校沒有機會學習的科目和課題。可惜,很多自閉症學生不會透過觀察有效學習,而且較難在人多的班房專心上課,未能吸收老師教導的知識,令學習進度變得非常緩慢。 3. 融合令學生變乖 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較少出現行為問題,可能是因為朋輩影響,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比特殊學校高,和有效的課室管理等。但是,亦可能是因為學校安排專人特別照顧,不斷提示,甚至把他們隔離,讓他們任意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些過分遷就的做法,不但不會幫助學生自律,而且有機會寵壞他們,令他們在其他環境更容易做出滋擾行為。 4. 融合幫助學生建立友誼 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有很多機會與同學互動和建立關係,尤其在幼稚園和初小時,同學一般比較容易相處。可是,到了高小和中學後,同學的忍耐力較低,容易衝動,未必會包容有獨特社交行為的自閉症學生。縱使他們被接納,兩者的關係有如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未必可稱為友誼。 5. 學生在特殊學校會學習問題行為 自閉症學生在特殊學校可能會模仿同學的問題行為。可是,這個情況在主流學校亦會出現。關鍵在於老師能否有效教導學生分辨恰當和不恰當的行為,顧及其後果,並適當運用獎罰來處理。 6. 只有主流學生才可以作為學習榜樣 品學兼優和受人歡迎的主流學生,確實可以當其他同學的榜樣。可是,期望自閉症學生以他們的社交行為和讀書態度作目標,可能太過遙不可及,容易令學生感到失敗和失望。其實。無論是主流學生,或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都有值得學習和欣賞的地方。 7. 有進步等同理想學習環境 很多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在品行和學業方面有進步的表現,令人鼓舞。可是,這些進步可能是因為學校過分遷就,對學生期望較低。所以,我們不能排除他們在其他學習環境會有更佳的表現。有些學生在初小表現有進步,但當升上高小或初中,由於課程越來越深,社交環境越來越複雜,進步未必可以持續。 8. 不斷遷就學生等同有效策略 一些主流學校的老師,會為自閉症學生制定個人化的教材,或拆細學科的內容讓全班同學一起學習,這些做法用心良苦。可是,心智較成熟的自閉症學生,可能會因此感到自己負累了其他同學,而其他同學亦可能會埋怨自閉症學生拖慢全班的學習進度。香港的教育制度,主張操練,着重考試成績;若果減少教學內容,學生未能追上所有課程要求,對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造成很大壓力。 9. 身處主流學校等同融合 如果自閉症學生身處主流學校,不是跟其他同學一樣學習相關的知識,和其他學生沒有互動,情況就等於飲茶「搭枱」,不是融合。真正的融合,是要讓他們參與課堂的學習,和其他同學社交,達致共存和互相需要。 香港的融合教育,有不少成功例子,令人嚮往。可是,要幫助自閉症學生真正融入主流學校,不但需要學校配合,而且要學生具備基本的學習條件,包括:自律,時刻留心,保持冷靜,懂得如何於群體學習,能透過觀察吸收知識,對朋輩有興趣,和具備基本社交技巧等。這些條件,不是每個自閉症學生都擁有;但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出路,因為香港除了主流學校,還有特殊學校,及一些接收了很多特殊需要學生的「特色」學校,甚至專為自閉症學生而設的學校。這些學校,可能更會針對自閉症學生獨特的需要和能力,讓他們有效學習不同科目的知識和實用技巧,發揮所長。 原文:香港01博評 -【來稿】「融合教育」必然好?支持者的九大謬誤

遠處可以看到Etash正與兩位年齡相約的孩子,座在兒童書桌的旁邊,開心地玩大富翁遊戲。他看上去與其他5歲的小孩子沒有分別 – 表現開朗,留心和健談。但實際上Etash在印度約2歲半的時候,曾被診斷患有自閉症。在那個時候,醫生建議Etash接受一些治療,例如:言語治療。 當時,Etash不只是語言接收不良,他亦無法給予任何反應、目光接觸或認知能力等。Etash的媽媽–Jai–對他不尋常的遲緩說話能力和行為,立即頓時響起警號。在確診他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診斷(ASD)之後,Jai立即從網上搜尋有關自閉症的資料和治療方法。因此,她認識到有關ABA(應用行為分析)治療法和Autism Partnership (AP)。Jai和她的丈夫決定立即搬到香港,並為Etash報讀AP的治療課程。 經過近2年的治療,Etash現在可以很流利地說話,他亦可以同時回答多個一個的答案,並學會了如何以邏輯性方式思考,例如:他會告訴Jai午飯他想吃什麼或會主動尋求幫助或問路。在家中,Jai會設計不同的任務給予Etash去做,例如:他學會了如何用洗衣機洗衣服,並且學懂如何在超市內購物。當參加足球或籃球練習時,Etash再不需要Jai在旁邊,並能按照教練的指示完成練習。最能讓Jai感到最開心的是Etash能夠叫她“媽媽”了。 Jai說:『我花了一些時間才學懂,如何能夠幫助我的孩子積極地成長。我相信父母應該學習專注於孩子的才能,而不是他的缺陷。我也學會當他不能達到我們的期望的時候,不應該輕易放棄或感到絕望。』 於五月初,Etash將會完成他的治療及可以準備入讀主流學校。他們打算這個夏天遷往美國居住。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搜集資料,尋找在當地提供ABA治療的機構。

對自閉症小朋友的家長而言,每次讓小朋友給別人打招呼都是一個考驗。很多家長都留意到小朋友雖然沒有視覺問題,但就總不能望着別人打招呼,每每需要提醒才望,一不提醒眼睛就亂望;質素也未如理想,往往只望半秒就不能持續了。家長大多會用不同方法嘗試引小朋友望着自己或別人,如:用手遮擋小朋友兩側的視線、不斷提示「望住我、望住我眼睛、眼睛在哪兒?」、拿起小朋友的手指猛指着自己眼睛等,但這些都不是常常湊效。 一般人會跟別人有持續的眼神接觸除了因為表達禮貌外,更大的原因是希望接收眼睛發放出來很多有用的資訊,如別人是否有留意自己,大家有否看着同一樣事物,有否和自己分享一樣的情感等。自閉症小朋友一般較難明白這些比較抽象的非語言溝通,大部分也不太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致他們會主動跟別人有眼神接觸的動力較低。自閉症小朋友容易被感興趣的事物吸引,如牆上充滿ABC或數字的海報、轉動的風扇等,這通通都吸引了他的視線,他會好好望着你的機會一定大減。再者,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聽到「望住我、望住媽媽」等說話,久而久之"眼神接觸"和"不好玩的任務"成了掛鉤。為了逃避不好玩的任務,小朋友就更加不望別人了。 要有效改善眼神接觸,應着重於教導小朋友真正明白眼神接觸的意義,並在其主動嘗試有眼神接觸時,讓其得到相關的強化物,讓他下次會主動望人的行為會持續增加。利用一些好玩的小遊戲作為訓練,可減少小朋友想逃避的行為。在訓練初期,要先拿走令小朋友容易分心的事物,使你不需要太費力就得到小朋友最大的專注。 練習一:教導小朋友明白望人就知道別人是否也留心你,可以讓你更快得到想要的東西 和小朋友玩一些他十分喜愛的互動小遊戲,如抓癢、飛、按摩或唱歌等。在他最開心、最期待的一刻停下來,等候數秒,就在小朋友主動跟你有眼神接觸的一瞬間,立刻繼續遊戲作為強化物,再加上口頭奬勵他「你望著媽媽,很好,我們一起玩吧」一首兒歌可讓你們有至少有4次的練習哦。 小貼士:訓練初期,或要刻意保持面對面的姿勢,雙方眼睛成同一水平,讓小朋友比較容易成功。待小朋友逐漸掌握,就可回復比較自然的姿勢。亦應慢慢增強難度,如初期只需望1秒就立刻繼續遊戲,掌握後就需要望3秒才繼續,如此類推把時間拉長。 練習二:教導小朋友明白望人會知道別人是否有回應你,可更有效得到想要的東西 手執着小朋友非常喜歡的玩具(或食物),坐在會轉的椅子上,背向小朋友,當他搭你膊頭示意想拿或口頭提出要求時,立刻轉身並望着小朋友。若他當刻已望着你,就可給他想要的作為強化物,再加上口頭奬勵讓他明白是"眼神接觸"的好行為為他帶來奬勵;若小朋友3秒內都沒有主動看着你,可轉身返回原地,代表因為他沒有望所以失去了奬勵的機會了。 小貼士:可從雙方眼睛在同一水平開始,慢慢就變成了小朋友站着、家長也站着的一低一高水平。到小朋友大致掌握技巧時,可將轉身速度放慢,拉長他需要持續眼神接觸的時間。 練習三:教導小朋友注視大家共同注視的事物,以得到所需資訊 預備五個以上的小杯(或小盒子),把全部杯翻轉及一字排開,每個杯中間至少有10 cm的距離,將小朋友喜歡的小玩具或零食放入其中一個杯內。遊戲開始前,先給小朋友一些提示如「我把零食放在"這裏"了」同時眼睛望着藏着小玩具的杯,及指令他可把杯拿開;如小朋友第一次就拿對了,就可以讓他立刻吃掉小零食,因這反映了他剛真的有留意你眼睛;如小朋友拿錯或在估,就應拿掉他的小零食,代表因他沒有望而錯失了機會。 小貼士:訓練初期,看著杯的時間要較長,隨著小朋友越來越掌握技巧,可増加難度至只瞄杯一眼,也把事前的提示漸漸刪去,訓練小朋友要常常自己主動留意別人的眼神。   資訊由Autism Partnership提供 Autism Partnership (AP)於1994年在美國成立,是全球最具規模為自閉症患者提供『應用行為分析』(ABA) 治療的專業機構。AP是由多位專業臨床心理學家、應用行為分析治療顧問及治療師管理,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對一治療、行為干預小組訓練及海外諮詢服務。  

雖然自我傷害行為不是自閉症兒童中十分常見的症狀,一旦它們出現,就最令父母擔憂。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個案例。L是一個26個月大的男孩,可以發數個音,但都是沒有意義的聲音。當L第一次來到Autism Partnership時,他一直被媽媽抱著,他看起來很高興,對環境很好奇。但當媽媽試圖把他放下來,想讓他玩玩具,他大哭起來,開始打自己的頭,更猛烈地把自己的頭撞在牆上。這自我傷害行為一直持續,甚至在媽媽再次抱起他後,仍繼續打自己。即使媽媽許了多次的承諾,她不會離開,她一定會回來,L似乎不明白,仍然非常不安。 透過觀察,我們發現當L遇到其他令他不安的事件時,例如當他無法修理他的玩具,當他玩耍時被打斷,或者當他的慾望不被立即滿足時,他都會表現相同的自我傷害行為。你可以想像到,L和他的父母每天都承受多重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L的自我傷害行為是不自覺的,並不是為了獲得優勢而故意做的。干預開始於教導L用更適當的方式來面對令他不安的事件。首先從與媽媽分離開始,然後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我將解釋如何教導L面對其他令其不安的事件。 課程1: 學習如何等待 教學開始時,把木塊清楚地放在一個籃子旁邊。木塊的數量代表媽媽抱起他之前L必須等待的時間。當所有的木塊被放入籃子裡時,媽媽會立刻把他抱起。逐漸地,木塊數量將增加,以進一步增加他對等待的容忍度。由於L對媽媽試圖把他放下的動作已非常敏感並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所以我們設計了有系統的脫敏程序。 階段1.媽媽抱著L,治療師移動L的手把木塊放進籃子裡。 階段2.媽媽抱著L,治療師給L木塊,並給予指令請他放進籃子裡。 階段3.把木塊放在桌子上,治療師要求他放入籃子,媽媽同時放下他。 階段4.把木塊放在2米遠的桌子上,治療師會要求他放到籃子裡,媽媽同時把他放下。 階段5.把木塊放在2米遠的桌子上,媽媽先把L放下,然後治療師要求他放進籃子裡。 重複練習,由於他逐漸理解和體驗到等待就能讓媽媽回來,L會漸漸脫敏,對媽媽要放下及離開他這事有更高的忍耐力。這時可逐步增加他需要放置的木塊數量以延長等待時間。 課程2: 自發表達慾望 假如一個人不能表達他想要的東西,他很容易感到沮喪。當沮喪堆積起來時,可能會發生更多的極端行為,例如自我傷害。因此,教導L自發表達慾望是幫助減少自我傷害行為的關鍵。 當L第一次來到AP時,L只能發出有限且沒有意義的“啊”聲。教學首先從L只要說“啊”,然後他就可得到他想要的。這是我們常用的“誘發溝通”課程。治療師設計情景,當L有慾望時,通過停止和等待,促使他發出聲音來表達。例如,當L即將拿到他最喜歡的火車時,治療師會阻擋它,直至L說出“啊”,才把火車給他。當所有氣泡爆破了,治療師會放棍子在嘴邊和等待,直至L說出“啊”,才吹出氣泡。(詳見早前關於誘發溝通之文章)。 首先用玩具練習,然後當他開始在課程1可以等待媽媽的時間較長時,就可以設計情景為媽媽把L放下,直至L說出“啊”,媽媽才抱起他。(當L能掌握較多不同發音時,就可把要求提升至較近似的發音,如”抱”vs ”波” vs ”車”)隨著重複的練習,L逐漸學會了用語言表達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讓媽媽回來,他感到極沮喪的機會會大大減少,自我傷害行為也會隨之減少。

我們做了一個自閉症的專題,其中兩位故事的主人翁恰巧也是兩位兄弟檔,而記者亦前往參觀一間專為自閉症小朋友而設的學校,也是男生居多。究竟自閉症與遺傳或基因有關嗎?我們邀請了在Autism Partnership任職多年,評估本地及海外的個案及小組提供諮詢服務,兼臨床心理學家區浩慈博士解答一些疑惑。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的發展障礙,他們在交際互動、人際溝通及想像力(行為固執和興趣狹隘)上亦有不同程度的困難,一般在孩子出生幾年內便可確診。自閉症亦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區博士指每位小朋友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及症狀,有些可以是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的情況同時發生;而譜系即光譜,簡單而論是指嚴重程度,有輕重之分,因此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要注意的是,有自閉症的孩子不一定是智力亦有問題,不應把兩者同時掛鉤。 成因與遺傳有關? 在政府的資料顯示,男性出現的機率較女性高。過往有指家庭背景、父母教養的態度、進食某種食物而導致自閉症等有關說法都已被推翻。那麼遺傳因素呢?區博士指在醫學報告上,仍然是未有定論,成因不明,但遺傳性是高,因為當中亦攝及基因問題。那麼爸爸或媽媽有自閉症,小朋友一定有嗎?這未必是,因為當中涉及的基因組合太多,如果一定與遺傳有關,那麼在過往的醫學研究中,一些同卵孿生兒的結果便會是100%受影響,但據外國統計資料,約有百分之五十可能有自閉症傾向。然而,基因突變、腦部結構受損、在母體內成長時的環境亦會受影響,因此不可判定自閉症與遺傳有100%的關連。遺傳比率真的很高?反而父母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有約6成機會率遺傳至小朋友,這樣的比較下,ADHD遺傳比率較自閉症相對地高。 原文: 香港01 – 【自閉症成因】與遺傳、基因有關嗎?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