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ism Partnership 新聞中心

了解更多有關Autism Partnership香港的新聞發佈、公告及資訊。

18個月大幼兒發展里程碑

兒童的成長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有既定的先後次序。一般 而言,兒童到了某個年齡和成長階段,就會在體能、認知、 語言、行為、社交上有相應的轉變。 18個月大幼兒可以有以下各方面的能力: 社交和情緒發展 語言和溝通能力 認知發展 活動/體能發展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情況,請儘快向有關專業人員查詢: 資訊來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https://www.cdc.gov/ncbddd/actearly/milestones/milestones-18mo.html 相關文章:2歲兒童發展里程碑 預約一小時的免費家長諮詢

兒童的成長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有既定的先後次序。一般 而言,兒童到了某個年齡和成長階段,就會在體能、認知、 語言、行為、社交上有相應的轉變。 兩歲大的孩子可以有以下各方面的能力: 社交和情緒發展 語言和溝通能力 認知發展 活動/體能發展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情況,請儘快向有關專業人員查詢: 資訊來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https://www.cdc.gov/ncbddd/actearly/milestones/milestones-2yr.html 相關文章:三歲兒童發展里程碑 預約一小時的免費家長諮詢

假想遊戲對幼兒的成長甚為重要,有助促進語言,推理,常識,解難和創意等發展 。 幼兒於12個月大,便開始出現假想遊玩技巧,會用第一身假扮日常生活自己做過的事情,例如:把玩具食物放到嘴巴扮吃東西,喝水等;   12-18個月大會用玩具公仔,以第三身假扮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例如:扮睡覺,洗澡等; 18-24個月大會假扮平日觀察到,而自己沒有親身參與的活動,例如:扮煮飯,掃地,吸塵等。 小孩大約到兩歲,假扮遊戲時會做出2-3個步驟,例如:扮吃東西會拿湯匙,用飯碗進食和抺嘴;扮洗澡會開水,進浴盆和用沐浴乳;甚至用玩具公仔扮去遊樂場玩滑梯,鞦韆和蹺蹺板。這些假想遊戲,隨著孩子成長會變得更複雜,更長時間,更多步驟,更仔細和包含不同主題,例如:小孩兩歲多會玩扮「睇醫生」遊戲,模擬走進診所,打針,探熱,用聽診器,食藥和回家。遊戲時,小孩可能會加入平日在電視或圖書所見到的元素,令過程更有趣和多變。當小孩三歲大,更會組織和計劃假想遊戲的劇情和分配角色。 一些自閉症小孩,擁有豐富的幻想力,卻不會與朋輩玩假想遊戲。遇過一位三歲自閉症小孩,玩扮警察遊戲時,同學拿了一隻香蕉扮手槍射他,他卻不會扮逃走或扮死去,令同學失去興趣跟他繼續玩。 教導自閉症小孩學習假想遊戲,可運用模仿,口語指示,觀察,及方法演技。方法演技是透過讓小孩親身經歷真實的活動,然後有系統地逐步令活動變成假想遊戲。例如教小孩扮飲水,首先可以給小孩一杯水,叫他飲;然後給他同一隻杯,卻沒有水,讓他重複飲水的動作;之後教他用不同的杯子假裝飲水,最終以其他物件代替杯子,讓小孩假想飲水。 如欲學習更多ABA技巧及課程, 歡迎瀏覽APSPARKS網上資源平台: APSPARKS網上資源平台

入學的必備條件不僅包括閱讀,寫作和數學方面的早期學術能力,還包括學習動機,社交和情感發展,語言技能和常識。對於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由於他們獨特的能力和缺失,他們需要俱備更多重要的技巧才能成功應對學校生活: 滋擾性行為: 無論孩子是去幼兒園還是小學,首要的準則是滋擾性行為,如重複性的行為和發脾氣,應保持在最低水平。如果孩子無法應對教師的批評,或者很容易被教室裡的某些裝飾分散注意力,孩子不能很有效地學習。在主流環境中,大多數教師不希望花時間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引至對教學的干擾。異常行為也會不可避免地令同輩留意孩子的問題,從而在社交互動中產生更多挑戰。 自理能力: 除了規範和替代滋擾性行為外,接近完美的自理能力是另一項重要的技巧,因為它決定了孩子在學校所需要的協助,更重要的是,也影響了同輩對他的觀感。以便為小學做好準備,孩子必須非常流暢地進行所有自理程序,包括換衣服,用不同的餐具進食,以及使用洗手間。除了自理程序之外,孩子還應該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咳嗽時要蓋著嘴巴,用紙巾有效地擦鼻子,並在進食時保持自己清潔。 學習能力: 自閉症兒童具有獨特的學習風格,但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相容。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基於時間,已說教為主,及非個人化。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輔助學習的需要,我們必須確保他們擁有必要的替代技巧和策略,以便在課堂上獨立學習。學習能力可以細分為針對小組和學校環境的行為規範,學習動機,持續和自己主導的專注力,解決問題能力,從反饋中學習,和推理能力。 社交能力: 為了減少被取笑和欺凌的機會,及增加在學校建立成功友誼的可能性,孩子應該具備社交意識,包括能夠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理解社交概念和規範,理解自己跟別人的差異。高級的社交技巧,如有效地尋求幫助、敢言、道歉及解決社交衝突,對孩子適應學校多變的社交環境至關重要。 有人可能會懷疑患有ASD的孩子需要多年才能為上學做好準備。這可能是真的,因為學校或主流環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交環境,對我們的孩子並不容易。對許多孩子來說,主流學校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他們可能在學業和社交方面都面臨長期的失敗。為了幫助孩子在學齡期充分地學習及過正面的學校生活,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學習方式和興趣謹慎選擇學校。

不少教職員認為自閉症學生上課不專心及影響其他同學學習。(視覺中國) 融合教育,原意是讓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得到平等學習機會,發展所長。可是,香港的融合教育在制度,政策和實行方面均出現很多問題,例如過分着重考試成績,資源不足,缺乏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等。 文:馮耀文(行為治療顧問) 近幾年,媒體報導有關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的問題越來越多。根據平機會在2012年發表的報告,大約30-70%受訪教職員認為自閉症學生缺乏自我概念,上課不專心,學業成績較差,及影響其他同學學習。有20-43%的教師更明確表示,不接受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上課。 雖然融合教育受到不少質疑和反對,可是仍然有很多業界人士和家長,鼓勵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根據自閉症教育權威Ronald Leaf博士的分析和我的經驗,支持者相信融合教育,可能因為以下九大謬誤: 1. 融合等同成功 很多家長安排自閉症兒童接受早期訓練,目標是要讓子女成功入讀主流學校。可是,一些學生縱使被主流學校取錄,卻因缺乏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行為管理,未能跟上課程進度,加上社交困難和行為問題,幾年後被學校勸退。 2. 融合等同進步 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可以接觸到特殊學校沒有機會學習的科目和課題。可惜,很多自閉症學生不會透過觀察有效學習,而且較難在人多的班房專心上課,未能吸收老師教導的知識,令學習進度變得非常緩慢。 3. 融合令學生變乖 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較少出現行為問題,可能是因為朋輩影響,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比特殊學校高,和有效的課室管理等。但是,亦可能是因為學校安排專人特別照顧,不斷提示,甚至把他們隔離,讓他們任意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些過分遷就的做法,不但不會幫助學生自律,而且有機會寵壞他們,令他們在其他環境更容易做出滋擾行為。 4. 融合幫助學生建立友誼 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有很多機會與同學互動和建立關係,尤其在幼稚園和初小時,同學一般比較容易相處。可是,到了高小和中學後,同學的忍耐力較低,容易衝動,未必會包容有獨特社交行為的自閉症學生。縱使他們被接納,兩者的關係有如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未必可稱為友誼。 5. 學生在特殊學校會學習問題行為 自閉症學生在特殊學校可能會模仿同學的問題行為。可是,這個情況在主流學校亦會出現。關鍵在於老師能否有效教導學生分辨恰當和不恰當的行為,顧及其後果,並適當運用獎罰來處理。 6. 只有主流學生才可以作為學習榜樣 品學兼優和受人歡迎的主流學生,確實可以當其他同學的榜樣。可是,期望自閉症學生以他們的社交行為和讀書態度作目標,可能太過遙不可及,容易令學生感到失敗和失望。其實。無論是主流學生,或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都有值得學習和欣賞的地方。 7. 有進步等同理想學習環境 很多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在品行和學業方面有進步的表現,令人鼓舞。可是,這些進步可能是因為學校過分遷就,對學生期望較低。所以,我們不能排除他們在其他學習環境會有更佳的表現。有些學生在初小表現有進步,但當升上高小或初中,由於課程越來越深,社交環境越來越複雜,進步未必可以持續。 8. 不斷遷就學生等同有效策略 一些主流學校的老師,會為自閉症學生制定個人化的教材,或拆細學科的內容讓全班同學一起學習,這些做法用心良苦。可是,心智較成熟的自閉症學生,可能會因此感到自己負累了其他同學,而其他同學亦可能會埋怨自閉症學生拖慢全班的學習進度。香港的教育制度,主張操練,着重考試成績;若果減少教學內容,學生未能追上所有課程要求,對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造成很大壓力。 9. 身處主流學校等同融合 如果自閉症學生身處主流學校,不是跟其他同學一樣學習相關的知識,和其他學生沒有互動,情況就等於飲茶「搭枱」,不是融合。真正的融合,是要讓他們參與課堂的學習,和其他同學社交,達致共存和互相需要。 香港的融合教育,有不少成功例子,令人嚮往。可是,要幫助自閉症學生真正融入主流學校,不但需要學校配合,而且要學生具備基本的學習條件,包括:自律,時刻留心,保持冷靜,懂得如何於群體學習,能透過觀察吸收知識,對朋輩有興趣,和具備基本社交技巧等。這些條件,不是每個自閉症學生都擁有;但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出路,因為香港除了主流學校,還有特殊學校,及一些接收了很多特殊需要學生的「特色」學校,甚至專為自閉症學生而設的學校。這些學校,可能更會針對自閉症學生獨特的需要和能力,讓他們有效學習不同科目的知識和實用技巧,發揮所長。 原文:香港01博評 -【來稿】「融合教育」必然好?支持者的九大謬誤

遠處可以看到Etash正與兩位年齡相約的孩子,座在兒童書桌的旁邊,開心地玩大富翁遊戲。他看上去與其他5歲的小孩子沒有分別 – 表現開朗,留心和健談。但實際上Etash在印度約2歲半的時候,曾被診斷患有自閉症。在那個時候,醫生建議Etash接受一些治療,例如:言語治療。 當時,Etash不只是語言接收不良,他亦無法給予任何反應、目光接觸或認知能力等。Etash的媽媽–Jai–對他不尋常的遲緩說話能力和行為,立即頓時響起警號。在確診他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診斷(ASD)之後,Jai立即從網上搜尋有關自閉症的資料和治療方法。因此,她認識到有關ABA(應用行為分析)治療法和Autism Partnership (AP)。Jai和她的丈夫決定立即搬到香港,並為Etash報讀AP的治療課程。 經過近2年的治療,Etash現在可以很流利地說話,他亦可以同時回答多個一個的答案,並學會了如何以邏輯性方式思考,例如:他會告訴Jai午飯他想吃什麼或會主動尋求幫助或問路。在家中,Jai會設計不同的任務給予Etash去做,例如:他學會了如何用洗衣機洗衣服,並且學懂如何在超市內購物。當參加足球或籃球練習時,Etash再不需要Jai在旁邊,並能按照教練的指示完成練習。最能讓Jai感到最開心的是Etash能夠叫她“媽媽”了。 Jai說:『我花了一些時間才學懂,如何能夠幫助我的孩子積極地成長。我相信父母應該學習專注於孩子的才能,而不是他的缺陷。我也學會當他不能達到我們的期望的時候,不應該輕易放棄或感到絕望。』 於五月初,Etash將會完成他的治療及可以準備入讀主流學校。他們打算這個夏天遷往美國居住。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搜集資料,尋找在當地提供ABA治療的機構。

小朋友被診斷為中度自閉,經過AP的專業培訓,以及家長的配合與悉心教導,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有明顯的進步。 Carlos的母親說她兒子心裡會有這樣的自白: 「我是Carlos,是一個快樂的孩子。媽媽告訴我,我被診斷出患有中度自閉症。她帶我去上培訓班,起初我不想去,但這裡的老師好好人,我學會了交朋友。我現在很喜歡跟他們一起玩,天天都期待去中心上課!」 「Carlos是我的大兒子,他是一個活潑開朗的男孩,但在4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高太太說。 「我和丈夫在德國工作生活,我的兩個孩子都在當地出世。當地幼兒園和我們的鄰居都沒有留意到Carlos與其他孩子不同。但是,我們注意到他對周圍環境沒大反應,學說話比年齡相仿的孩子遲緩。」 Carlos被帶去看當地的專家,但德國的醫生沒法診斷他患上自閉症。「他們難以決定,因為我的孩子與別人有眼神接觸,也沒有任何破壞性行為。醫生認為,他看起來和其他孩子一樣,可能節奏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但我卻擔心Carlos可能沒有得到適切的治療。」 他們一家於2015年初待Carlos的弟弟出世後便回到香港。確診後,Carlos開始在AP接受訓練。「這裡的密集式一對一治療法對他幫助很大,因為治療計劃度身為他個別需要而設計也顧及我們的家庭狀況,特別是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德國生活。治療顧問定期和我們開會讓我們了解孩子的進度,以及如何合作使Carlos獲得最大益處。」 經過AP的治療,學習成果漸漸明顯。「剛開始他不願意去上課。不久,他開始期待著上課並喜歡接受培訓。他的情緒漸漸變好,而且愈來愈有興趣學習,對我們的反應也比以前多。」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他們返回德國。「德國在治療自閉症兒童方面是較為老式,支援也不足,甚至沒有一所像這裡的專業治療中心。當地在治療上不像AP採納ABA(應用行為分析),仍然使用其他傳統的治療方法。」那時高太太根據ABA的指引,在家裡繼續訓練Carlos,使他能維持學習進度。 「這就是我們今年又回來幾個月的原因。ABA對我們來說是實證有效,所以我希望兒子能留在這裡接受更多治療培訓。他進步了很多,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脾氣,以前他午覺睡醒後便哭,現在我們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現在他和我們互動,我們與他溝通時他的表現較以前合理,他也會與弟弟一起玩耍,並在公園裡和其他孩子相處。」 「我們很高興見到他有這麼大的進步,亦深信家長與AP共同合作能為孩子取得更大的治療成果。」 生活在德國VS香港 Carlos的家在德國,但他們選擇回來在AP接受ABA培訓。然而,相對於香港,在德國生活較輕鬆容易。 「在香港,我們的確為Carlos找到了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香港的生活非常忙碌和高壓;不單只對一個有自閉症的小孩,對成年人也是如此。在德國,我們住在郊區,生活空間較大對孩子也好。他們有自己的房間,而我亦能更好地管理Carlos的日常生活如飲食和睡眠模式。雖然回到香港我的父母可以幫忙,但我仍需要更『精準地』計劃孩子的日常活動。」她笑著說。 談到文化方面,德國人十分尊重個人空間和權利。「如果他們看到一個孩子在街上大聲哭鬧,他們只會微笑,並認為「只是一個小孩子」,不會胡亂判斷和推測你或你的孩子有什麼出錯。教育是另一個因素,德國的兒童不像本地小孩要整天上課,他們慣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學習。但話說回來如果我們當初在香港,兒子可能及早被診斷及接受適切治療。」

雖然一嵗的Kyros看似健康,但是Kyros的媽媽卻察覺到Kyros在某些範疇的發展比其他同齡的兒童好不一樣,例如:當聽到音樂響起時,不會搖擺身體,亦不會用指頭指向物件等。在Kyros十九個月大的時候,幼兒園老師告訴他的媽媽,Kyros可能患有自閉症。經醫生診斷後,證實Kyros有自閉症傾向。醫生建議她安排職業治療給Kyros,但Kyros的媽媽則不認為職業治療可以改善Kyros的問題。 於是Kyros的媽媽立即從網上搜尋有關自閉症的資料和治療方法,她發現Kyros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社交技巧,她相信Kyros需要密集式治療。其後,她認識到有關「應用行為分析」 (ABA) 的一對一密集式治療。她立即為Kyros報讀Autism Partnership 的治療課程,當時Kyros只有20 個月大。 雖然Kyros不懂得以完整句子表達,每次只能說出一或兩個單字,但是他其實已經學懂很多詞彙。然而,他不能夠理解問題或怎樣回答一些問題,特別是關於「何時」、「那裡」和「怎樣」。當他不明白別人提問的時候,他只會重複別人的問題。他亦不能夠辨認別人的表情和感覺。他不能夠分辨別人是否開心或嬲怒,例如:當看見小朋友哭或不開心的時候,Kyros無法察覺他人情感的轉變並給予適當的反應。 在Autism Partnership接受治療不久後,Kyros明顯有改善。參與了幾星期的治療後, 他便能夠以完整句子溝通。現在Kyros已經七嵗了,他可以有邏輯地問問題及回答問題。當他不懂如何回答的時候,他懂得回應說不知道。現在,他還能夠察覺到其他小朋友哭,明白小朋友不開心,還會關心地遞上紙巾給小朋友。 Kyros的媽媽表示:「我很滿意Kyros的進展和看見Kyros於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進步。不單止在社交技巧方面,他的手眼協調配合,以致整體的小肌肉運動技能都有進步。我最感到高興是看見Kyros的認知能力加強了,現在的他能夠分辨到我是開心還是傷心。」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