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部分,我們將討論如何幫助當被同伴搶走玩具時,態度表現得過分強硬和極端的孩子,他們可能會把玩具搶過來,對同伴作出攻擊性行為等等。孩子表現出這些行為可能是因為先前的經驗,通常「搶過來」對於獲得他們心儀的物件非常有效。此外,當出現不合他們心意的事情時,他們很容易感到沮喪,他們愈是沮喪,就愈難以表達自己或使用適當的方式獲取自己想要的物件。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當孩子出現搶奪的行為時,不要讓他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即使這麼做或會導致他們出現更嚴重的行為問題,但是父母當下態度要堅定。但是,就長期而言,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有積極處理的方法,預先教孩子在遭遇挫折時要如何處理,例如,教他們透過給出建議,以適當的方式有效地拿回物件,而不是去搶奪。 (有關提高受挫能力的課程及教學請參閱APSPARKS網上資源平台上的教學文章:如何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 以下簡單的練習有助於孩子練習給出建議的技巧。 1) 「我們輪流吧,我先」 A) 示範說明 先由父母假扮孩子,然後示範目標語句。 B) 角色扮演 鼓勵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練習,並使用目標語句。 C) 給予反饋 給予反饋及獎勵。讓孩子體驗使用目標語句帶來的好處。 D) 真實情景 當孩子能夠在角色扮演中更加流暢地使用目標語句後,讓他在真實情景中練習,並給予相應的反饋和獎勵。 注意事項: *孩子可能需要單獨練習輪候技巧 *剛開始練習時,選用並非孩子十分喜愛的玩具,這有助於他們成功掌握目標語言。之後可以通過使用他們非常喜愛的玩具來逐漸增加難度 2) 「你玩這個怎麼樣?」,同時拿另一個玩具給對方 A) 示範說明 先由父母假扮孩子,然後示範目標語句和給出物品的目標行為 。 B) 角色扮演 鼓勵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練習,並使用目標語句和目標行為。 C) 給予反饋 給予反饋及獎勵。讓孩子體驗使用目標語句和目標行為帶來的好處。 D) 真實情景 孩子能夠在角色扮演中更加流暢地使用目標語句和展示目標行為後,讓他在真實情景中練習,並給予相應的反饋和獎勵。 注意事項: *剛開始練習時,將另一件玩具放在非常近的位置,然後逐漸移向較遠的位置 *在單獨的練習中,孩子可能需要先學會通過面部表情、特徵、年齡段等來了解同伴的喜好。漸漸地,孩子會知道選用對方很可能會接受的物品
自閉症兒童在與同伴玩耍時經常面對很多困難。很多時候,當我們的孩子被同伴搶走他們正在玩的玩具時,他們會不知道如何處理。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可能比較被動,不作任何反應;有的孩子可能會很急躁,繼而情緒爆發;部分孩子可能會用極端的方式取回玩具,例如把玩具搶過來,對同伴作出攻擊性行為。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講解當上述情況發生時,我們可如何幫助表現得較為被動的孩子。關鍵是有系統地培養他們的「敢言」技巧。 在真實有同伴的社交活動之前,家長可以先在家中開始練習,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做法: 1) 設置孩子有欲望的情境,教孩子做出選擇 例如,到達遊樂場後,詢問孩子「你想玩滑梯還是鞦韆?」 閱讀時間時,問孩子「你想看這本書嗎?」 2) 設置一個你會惹惱孩子的情境,教他表達自己的不滿 例如,當孩子在玩火車時,不時把他的手拉開,教他說「不要這樣!」 當孩子打開他的食物盒時,拿走他最喜歡的零食,教他說「這是我的!」 3) 設置一個你將惹惱孩子的情境,教他如何透過肢體動作來捍衛自己 例如,試著拿走他的食物盒,教他要把食物盒握緊 試著拿走他的平板電腦,教他可以用背部擋著 當孩子熟悉了作選擇,並能夠更穩定、一致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時,我們可以進一步在不同的地點,使用不同的材料及加入同伴,模擬物件被搶走的情況。舉例說,如果你一直跟孩子在家使用火車玩具練習敢言技巧,你可以把火車玩具帶到社交場合,先練習由成人搶走孩子的玩具,如果孩子能敢言,可以進一步練習由同伴搶走玩具。透過有系統的實踐,孩子會對這些社交情況有更好的認識,能更獨立地參與社交活動,減少成為受害者的機會。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一些類似的經驗: 孩子不小心弄傷流血了,家長才剛幫他們貼上了膠布(創可貼),不到2秒鐘又被撕下來了,無論如何游說,孩子都不肯把膠布(創可貼)貼上。孩子似乎十分抗拒身上被放上東西,如家長堅持要貼上,孩子會大發脾氣。 家長可以跟孩子練習以下的小活動 先選上孩子比較輕鬆的時候,如他在聽兒歌或在吃零食時,把貼紙貼在衣服上數秒,然後再拿下,當孩子能保持冷靜,誇獎他及給予強化。 連續幾次練習都能冷靜,就可逐漸把難度增加,把時間拉長及由貼上衣服上轉到貼在皮膚上,也從貼紙轉回膠布(創可貼)。 經過有系統及結構化的練習,孩子對身上被貼上東西的忍耐力會越被提高,久而久之,身上被放上東西及輕鬆的感覺也會連結起來。 小貼示: • 練習初期可讓孩子選自己喜愛的小貼紙,以增加參與練習的動機 • 家長應選大家都比較輕鬆的時間做訓練,避免只在緊張關頭作一次性的練習 • 應經常改變放在身上的東西,可以是帽、圍裙、外套、主題公園的入場證等 家長可以跟孩子練習以下的小活動 先選上孩子比較輕鬆的時候,如他在聽兒歌或在吃零食時,把貼紙貼在衣服上數秒,然後再拿下,當孩子能保持冷靜,誇獎他及給予強化。 連續幾次練習都能冷靜,就可逐漸把難度增加,把時間拉長及由貼上衣服上轉到貼在皮膚上,也從貼紙轉回膠布(創可貼)。 經過有系統及結構化的練習,孩子對身上被貼上東西的忍耐力會越被提高,久而久之,身上被放上東西及輕鬆的感覺也會連結起來。 小貼示: 練習初期可讓孩子選自己喜愛的小貼紙,以增加參與練習的動機 家長應選大家都比較輕鬆的時間做訓練,避免只在緊張關頭作一次性的練習 應經常改變放在身上的東西,可以是帽、圍裙、外套、主題公園的入場證等 膠布(創可貼)只是例子之一,若孩子拒絕刷牙或有挑食問題等,我們也可應用同樣的原則,先清楚分析孩子固執行為的原因,例如,他拒絕刷牙可能是因為他討厭嘴裏有東西或者水黏在下巴上的感覺,又或者是因為他不喜歡牙膏的味道。找出原因後,透過有系統地調節任務的困難度,及提供充足的練習機會,提高孩子對這些事物的接受度。
行為塑造是每一位好教練或老師時常會運用到的教學技巧。此技巧最重要的一環是透過工作分析,把孩子需要學習的技巧分拆為小步驟,由淺入深,由簡單至複雜,一步步引導孩子學習到目標行為。例如當足球教練訓練學員時,也會把技巧分拆。在訓練球員能夠把球準確地一傳到位前,會先教導學員用正確的姿勢把球踢出,定位長傳,定位短傳,移動中長傳,移動中短傳等等。教練運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把一個不懂踢球的學員塑造為一個足球好手。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運用行為塑造為小朋友作語言模仿的訓練?當中又有甚麼事情需要注意呢? 1. 訂立最終的目標行為 有清晰的目標行為我們才能制定清晰的計劃。在訓練時,應該時常檢視孩子現有的進度與我們所訂立的最終目標行為的差距,從而知道孩子距離目標是否越來越近。 2. 把目標行為分拆為數個層次或階段 訂立了目標行為,便可把技巧分拆,將目標行為分為數個層次或階段。我們可以回想及留意自己在做目標行為時的細微步驟,或觀察別人做該行為的步驟來訂立不同階段。 3. 獎勵與接近最終目標的行為 當孩子作出與目標行為有關連的行為時,便應立刻給予獎勵,不要等待孩子做到目標行為才給予獎勵。(例:若最終目標訂為孩子能夠準確地說出「豬」,但孩子現時不會模仿任何聲音,那麼當孩子能發出任何聲音時便應給予獎勵。) 最初的階段可能會與最終的目標行為有很大的距離,但我們應在孩子能夠做到初步的行為時,便給予獎勵。當孩子能夠穩定地做到第一個階段時,便把我們的要求提高至下一個階段才給予獎勵,如此類推,直至孩子能夠完全掌握最終的目標行為。(例:當導師要求孩子作出聲音模仿時,孩子能夠穩定地發出一些聲音,導師便可以開始對聲音的準確性有要求。) 4. 使用區別性獎勵 孩子能夠做出與目標行為有關的反應才給予獎勵,無關的行為則不給予獎勵。(例:若已達至要求音準的階段,便應在孩子發出與豬相似的聲音時才給予獎勵,不相似的聲音便不給予獎勵。) 行為塑造可以廣泛應用在不同的技巧訓練上。由於學習過程可能需要在短時間(約5分鐘)内做多次相同的練習,我們在訓練時應營造一個有趣的學習環境。而每一輪的學習亦應該以成功作為結束,以維持孩子的成功感,保持學習動機。 原文: Oh!爸媽 -運用行為塑造(shaping)令教導孩子變得輕鬆
雖然自我傷害行為不是自閉症兒童中十分常見的症狀,一旦它們出現,就最令父母擔憂。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個案例。L是一個26個月大的男孩,可以發數個音,但都是沒有意義的聲音。當L第一次來到Autism Partnership時,他一直被媽媽抱著,他看起來很高興,對環境很好奇。但當媽媽試圖把他放下來,想讓他玩玩具,他大哭起來,開始打自己的頭,更猛烈地把自己的頭撞在牆上。這自我傷害行為一直持續,甚至在媽媽再次抱起他後,仍繼續打自己。即使媽媽許了多次的承諾,她不會離開,她一定會回來,L似乎不明白,仍然非常不安。 透過觀察,我們發現當L遇到其他令他不安的事件時,例如當他無法修理他的玩具,當他玩耍時被打斷,或者當他的慾望不被立即滿足時,他都會表現相同的自我傷害行為。你可以想像到,L和他的父母每天都承受多重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L的自我傷害行為是不自覺的,並不是為了獲得優勢而故意做的。干預開始於教導L用更適當的方式來面對令他不安的事件。首先從與媽媽分離開始,然後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我將解釋如何教導L面對其他令其不安的事件。 課程1: 學習如何等待 教學開始時,把木塊清楚地放在一個籃子旁邊。木塊的數量代表媽媽抱起他之前L必須等待的時間。當所有的木塊被放入籃子裡時,媽媽會立刻把他抱起。逐漸地,木塊數量將增加,以進一步增加他對等待的容忍度。由於L對媽媽試圖把他放下的動作已非常敏感並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所以我們設計了有系統的脫敏程序。 階段1.媽媽抱著L,治療師移動L的手把木塊放進籃子裡。 階段2.媽媽抱著L,治療師給L木塊,並給予指令請他放進籃子裡。 階段3.把木塊放在桌子上,治療師要求他放入籃子,媽媽同時放下他。 階段4.把木塊放在2米遠的桌子上,治療師會要求他放到籃子裡,媽媽同時把他放下。 階段5.把木塊放在2米遠的桌子上,媽媽先把L放下,然後治療師要求他放進籃子裡。 重複練習,由於他逐漸理解和體驗到等待就能讓媽媽回來,L會漸漸脫敏,對媽媽要放下及離開他這事有更高的忍耐力。這時可逐步增加他需要放置的木塊數量以延長等待時間。 課程2: 自發表達慾望 假如一個人不能表達他想要的東西,他很容易感到沮喪。當沮喪堆積起來時,可能會發生更多的極端行為,例如自我傷害。因此,教導L自發表達慾望是幫助減少自我傷害行為的關鍵。 當L第一次來到AP時,L只能發出有限且沒有意義的“啊”聲。教學首先從L只要說“啊”,然後他就可得到他想要的。這是我們常用的“誘發溝通”課程。治療師設計情景,當L有慾望時,通過停止和等待,促使他發出聲音來表達。例如,當L即將拿到他最喜歡的火車時,治療師會阻擋它,直至L說出“啊”,才把火車給他。當所有氣泡爆破了,治療師會放棍子在嘴邊和等待,直至L說出“啊”,才吹出氣泡。(詳見早前關於誘發溝通之文章)。 首先用玩具練習,然後當他開始在課程1可以等待媽媽的時間較長時,就可以設計情景為媽媽把L放下,直至L說出“啊”,媽媽才抱起他。(當L能掌握較多不同發音時,就可把要求提升至較近似的發音,如”抱”vs ”波” vs ”車”)隨著重複的練習,L逐漸學會了用語言表達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讓媽媽回來,他感到極沮喪的機會會大大減少,自我傷害行為也會隨之減少。
固定的興趣及重複的行為是自閉症譜系的臨床診斷範圍之一。自我刺激行為是一種重複的行為,當中大致分為三種: 利用自己的五官或身體部分來獲得感官刺激,例如:斜線、自我旋轉、甩手、用手指在空氣中亂畫等。隨此之外,凝視著物件,例如:地板上的線條,也是常見的自我刺激行為。 運用物件來刺激感官,例如:不停轉動器皿、玩具車的車輪等。 作執迷的行為來刺激感官,例子包括:要穿固定顏色的衣服、手握物件、排列物件、堅持固定的常規(甚至要堅持自己執行每一程序)、重複同一個話題等。 自閉症患者作這些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感官刺激, 我們很常聽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孩子這些行為時,會採用懲罰、責罵、不理睬等方法。效果固然不顯著,部分個案更有增加和惡化跡象。原因很簡單:孩子透過作這些行為得來的感官刺激很有獎勵性,家長的懲罰和不理睬正正可以讓孩子盡情作這些不適當的行為。我們的總監Toby於早前發佈的家長問答環節中,與大家分享了如何借助教導替代技巧來干預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 (Proactive procedure)。長遠而言,教導替代技巧是有效改善問題的方法。 但是,當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頻繁得很時,要教授任何技巧就可能變得無從入手,因此我會在以下分享一些如何即時制止行為的技巧 (Reactive procedure) , 以解燃眉之急。首先,你需知道要孩子整天完全消除這些行為是不太實際的想法,特別是在干預的初期階段,所以,我會建議大家每天設定時間﹝例如:15-20分鐘﹞和孩子作訓練。 第1步: 每當孩子作出自我刺激行為時,可以選擇以手勢、輕按孩子的部分身體,甚至全身、以及暫停孩子的活動(例:轉動杯子),目的是要立即消除孩子透過作這些行為而得到的感官刺激快感,因此,越快停止,孩子得到快感的時間就會越短。如果可以的話,家長應該以提供最少的肢體動作/輔助來制止行為,因為我們是希望孩子懂得自我克制自身的行為,所以家長提供越少肢體輔助,將來要拿掉就可以相對地快和容易。如果孩子是利用物件來獲得感官刺激的話,處理方法比較簡單,只要把物件拿走就可以了。 第2步: 利用獎勵來鼓勵孩子克制自己的行為。熟悉代幣制度運用法的家長和孩子可以利用代幣來作獎勵。否則,家長可以手握獎勵(例:孩子喜愛的零食、平板電腦等)。特別是在干預初期,孩子能保持克制行為的時間非常短,所以,家長要把握時機,獎勵過程要快和直接;同時,表揚孩子時用簡明的語言,使孩子知道適當的行為,例如:手乖、安靜等,使孩子能連繫克制自我刺激行為和獎勵的關係。 第3步: 當孩子開始懂得自我克制後,你便可以逐步加入教導替代技巧或其他課程。假設我要教導孩子玩拼圖來替代他甩手的行為,我會逐漸把教學加入訓練中,例如:孩子要收集6個代幣才可換得獎勵的話,我會以首個至3/4個代幣去鼓勵孩子克制自己的自我刺激行為,然後,利用剩餘需要收集的代幣來要求孩子玩一塊拼圖。在孩子完成指令,並表現自我克制時給予代幣。家長可以因應孩子的表現而調教代幣的數目。假若孩子明白需要克制的行為的話,他們克制自我刺激行為的時間應該會是越來越長,而且,家長的教學時間和對孩子的要求也能大大提升,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到大家! 自我刺激行為可能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構成他們學習進度緩慢,效果不如期望的主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在一對一密集訓練中透過充足的練習機會來掌握對自我刺激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
很多家長經常問我怎樣有效地改變子女的問題行為。其實改變行為是不容易的事,試想想:你曾否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保持良好習慣?希望每天早睡早起,飲食定時,吃得健康,每天做30分鐘運動,每星期探望父母兩次,儲蓄等等。深知這些行為的好處,卻每每受不了當前的各種誘惑,例如晚上會和朋友玩至凌晨,吃零食飲啤酒,寧願回家休息也不到父母家探望他們,購買昂貴的衣服及傢俱等等。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一點也不容易,何況是別人的?要改變自己疼愛的子女行為,更加要面對很多心理包袱:當小朋友不能達到目的而表現得很苦腦時,父母可能會覺得心痛而不能堅持! 我們的自主行為皆是有原因及目的,行為能夠達到某些功能才會持續。小朋友不合作或不服從,就是因為行為得到不同的回報而持續,例如在商場內哭泣或表現得很低落,以令父母為他們買玩具、向父母投訴抱怨、討價還價來逃避或拖延家務及功課、頑皮搗蛋來吸引別人的注視、或扮超人怪獸來娛樂自己。當父母意識到問題行為的嚴重性時,行為可能已經變為一個習慣:一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回報,就像條件反射的一個習慣。 要管理這些被各種回報強化的問題行為,首要是教育小朋友用恰當的社交行為達到目的。有效的教育應於小朋友心平氣和,願意學習的時間進行。若然行為問題發生時,我們才大條道理,期望小朋友學習,情況可能等於叫一個已經喝酒至酩酊大醉的酒徒戒酒一樣,結果只是對牛彈琴,甚至令人更加煩燥,影響彼此感情。 很多家長以為當小朋友出現行為問題時,即時滿足他們的目的及需要,是最佳的解決方法。因為他們錯誤以為這樣可以讓小朋友開心及安寧,家長亦會因為能即時解決問題而感覺良好!但是,這些方法其實是後患無窮,你往後的日子將會永無寧日。要即時處理行為問題,我們應了解行為的功能,因為功能等於回報,確立功能便可以確保小朋友的行為問題得到最少的回報。常用的有效處理方法包括即時拿走他們正在享受的玩意或別人的注視。如小朋友平時大部分時間服從聽話,則可嘗試平靜地指示他們停止滋擾行為,或叫他們做別的活動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非必要時才動手制止。 即時處理行為問題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並且了解環境的限制及自己的能力。因為當小朋友希望透過問題行為而獲得回報,但被家長拒絕,大多會以更激烈的方法及行為測試你的底線,如果我們於過程中放棄,更差的行為就會被強化!相反,只要我們持之以恆,並了解這些反應是小朋友必經的學習過程,家長及小孩皆會學懂及享受長期持續的收成!
我們相信,優質的AP教學法™(APM™)能幫助每一位自閉症人士發揮其最大潛能,讓他們變得更獨立,擁有更美滿的人生。
立即報名以獲取更多有關ABA及自閉症的資訊。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
港島中心
九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