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成長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有既定的先後次序。一般 而言,兒童到了某個年齡和成長階段,就會在體能、認知、 語言、行為、社交上有相應的轉變。 18個月大幼兒可以有以下各方面的能力: 社交和情緒發展 語言和溝通能力 認知發展 活動/體能發展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情況,請儘快向有關專業人員查詢: 資訊來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https://www.cdc.gov/ncbddd/actearly/milestones/milestones-18mo.html 相關文章:2歲兒童發展里程碑 預約一小時的免費家長諮詢
讓孩子獨立完成日常常規能培養獨立性,提高孩子對環境的認識,並增加孩子的注意力。有些時候,孩子因為受環境影響干擾或缺乏持續注意力而無法獨立完成常規任務,導致家長要提醒孩子繼續或指導他們才能完成常規。 以下,我將與你們分享如何調整常規的選擇和向你的孩子提供幫助,以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減少家長的輔助監督。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一些必備技能如:有能力完成常規裡的步驟,能應用視覺表和有能力持續關注一段時間。 做出常規的選擇 雖然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獨立完成更多常規,我們也需要理解孩子的長處,決定從哪個常規開始或教導。常規的步驟應該包含著孩子已經學會的技巧。例如,如果常規的步驟需要孩子換鞋,他們需要先有能力獨立脫/穿鞋。在轉向複雜的常規之前,先關注或練習基本、簡單的常規,以發展孩子的獨立性。 日常常規 簡單 複雜 準備上學 換上校服 換上校服接著收拾書包 午餐時間 洗手 洗手過後接著準備餐具 學校裡 把背包放進櫃子裡,然後拿出水杯/點心盒到課室裡 把背包放進櫃子裡,然後拿出水杯/點心盒到課室裡。接著自己向老師點名 協助 協助類型 肢體輔助孩子或用語言告訴他們如何完成常規,會降低孩子的獨立性。為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觀察力,視覺表會比較適合學習目標的實現。另外,利用視覺表也能減少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你也可以用不同視覺表教導常規。例如可以是翻轉頁類型(像個日曆), 圖片條或工作清單。根據孩子的能力選擇符合他的視覺表。如果孩子能使用翻轉頁類型,教導過程就能利用同翻轉頁類型教導常規。 提供協助 開始的時候,把視覺提示擺在孩子能看見的地方。例如在教導洗手這個常規任務時,視覺提示可以放在桌面或牆上。 這樣能減低操作的複雜性,也能讓孩子能更順利跟從視覺表。另外,剛開始的時候,你也可以指導孩子完成所有常規的步驟。過了幾個回合的練習,你就可以開始淡化協助。以下例子顯示如何漸漸淡化協助。 第 1 階段:根據圖片做出指示然後引導孩子完成所有步驟 第 2 階段:根據圖片做出指示並指向完成步驟的物件或位置,讓孩子自己完成餘下步驟 第 3 階段:根據圖片做出指示但不指向完成步驟的物件或位置 第 4 階段:允許孩子自己獨立完成步驟 發展獨立能力 家長的監督 當您的孩子能夠利用視覺提示獨立完成常規時,您可以開始減少對孩子的監督。逐漸增加您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直到您能夠走出房間。如果出於安全考慮,需要和孩子在同一房間內,您可以嘗試逐漸減少您對孩子的關注,讓他嘗試自己獨立完成。以下我列出如何能減少您對孩子的關注的例子: 第 1 階段:成人在小段距離內關注孩子 第 2 階段:成人在小段距離內,80% 的時間關注孩子 第 3 階段:成人在小段距離內,50% 的時間關注孩子 第 4 階段:成人在小段距離內,20% 的時間關注孩子 循序漸進減少視覺表的輔助提示 […]
一名16歲自閉症人士的成長故事 來自《南華早報》的特刊 去年11月, 16歲的Nicholas在中文大學進行演講,他自信而愛交際,當場有幾百名聽眾參與了講座。他的自閉症主題講座由原定的30分鐘變成了2小時的演講,因為家長們無間斷地問了很多關於他個人經歷的問題。 三歲時,Nicholas被診斷為患有高功能自閉症(又名「亞斯柏格症」)。但如今,當您在香港國際學校見到這位學生,沒有人會意識到這一點。 他進行了一段非常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來改善他的狀況,而他整個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均是孤獨的。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不知道是什麼阻止了人們和我交朋友……我感到很失落。」 Nicholas說。 「當老師在課堂上朗讀課本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身處其中,所以我會唱自己喜歡的歌,以至擾亂了課堂。另外我無意中會做些冒犯到別人的事,對於我不喜歡的事情,我的持續專注時間很短。過往,我的同學常說我有點怪,因此我在小學的時候沒有很多朋友。」 當馬蒂爾達醫院(Matilda Hospital)的專家診斷出Nicholas患有自閉症的時侯,他的父母(前銀行家Willy 劉生和他的妻子Linda)都變得焦慮不安。 「在他一歲的時候,他什麼東西都吃,但從1至3歲,他進食的份量越來越少,而且他只吃像麵包和牛油一樣顏色的東西。」 劉爸爸憶述。Nicholas分別在Autism Partnership的香港中心及紐約大學的兒童研究中心進行過診斷,結果均證實他患有自閉症。 「大約在那個時候,我們發現他還有聽力下降、言語遲緩和大小肌肉(運動)障礙。我們非常擔心,他(長大後)能獨立嗎?我們非常疑惑。」 這對夫婦全心一致地幫助Nicholas去改善他的情況。 由三歲到六歲,他進行了應用行為分析治療(早期干預訓練)。在起初的兩年裡,Autism Partnership的專業人員每週花30小時和Nicholas進行訓練,其後,訓練續漸減至每週20小時。 「他每週都要接受語言和職業治療。另外,他的手很不協調,所以我們鼓勵他彈鋼琴和游泳來提高他的肌肉運動技能」 他父親說。 Nicholas對童年時期的治療有著清晰的記憶: 「其中很多都是正面強化。每當我做了正確的事,他們就會給我三分鐘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的父母把它描述為輔導,所以我對它有良好的態度,我以為所有人都是這樣。」 令他父母欣慰的是,這種治療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我們每兩年帶他進行一次評估,每一次,他的智商分數都有上升。治療師後來告訴我們,雖然他仍有一些自閉症傾向,但已不完全符合自閉症的標準了。」 兩年前,劉爸媽決定是時候告訴Nicholas他的病情了。 Nicholas說,他對這個消息處之泰然: 「我為自己能承受這一切而感到自豪。當時,我知道自閉症,但並不完全了解其中的細節。」 Nicholas自此開始擔任自閉症倡導者的角色,並在他的學校和油麻地兒童精神病中心為職員們進行演講。去年夏天,他更成為了Autism Partnership香港中心的一名志願者。 「很多經歷過自閉症的人都可能不想再談論它,但我希望幫助更多和我有相同情況的人」 Nicholas說。 原文(2013年3月15日的報導): https://www.scmp.com/lifestyle/family-education/article/1190732/youngster-becomes-autism-educator-after-overcoming 我們很高興曾經陪伴Nicholas這可愛及勇敢的孩子一同成長!看到他快速的大躍進,我們都非常感動,亦很感激他願意與別人分享他鼓舞人心的經歷!
我叫邁克爾·坦澤,今年26歲。我有棕色的頭髮,淡褐色的眼睛,像父母一樣戴眼鏡。我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我能寫及理解不同國家的語言,例如法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韓文和印地語。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南方公園》,因為我發現這個節目甚至比《惡搞之家》和《辛普森一家》更有趣。《南方公園》是由我最喜歡的英雄特雷·帕克和馬特·斯通創作的。如果我是他們的編導,我會給創作主編和編劇一些想法。另外,我最喜歡的音樂類型是日本流行音樂,因為它比典型的美國音樂節奏快,更有活力。而我最喜歡的藝人有 SEKAI NO OWARI世界末日, 放浪兄弟, 陽光直人, 倖田來未, 米希亞, 嵐, SMAP和宇多田光(日本樂團及藝人)。2004年,當我讀七年級(初中)的時候,我透過宇多田光的音樂視頻第一次認識日本的流行音樂。說到日本流行音樂,我也是一個狂熱的動漫迷,喜歡 《妖怪手錶》,《寶可夢》和《鋼之鍊金術師》等。 自閉症譜系障礙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相信你們可以知道的事情有很多。我認為這是一種福氣,我們很幸運與自閉症同行。自閉症讓一個人擁有他前所未有的能力。但是,你不能用「自閉症」作為藉口標籤我們,因為這樣對我們來說很沒禮貌,不公平,還有不正確。重點是,我在某些事情上很聰明,例如我不僅自學了不同的語言,而且打字速度也很快,同時我也自學如何閱讀。患有自閉症並不會讓人變得愚蠢,相反,它會讓你變得特別。你可能聽不懂我說的或寫的每一件事,但對我來說,我稱之為「邁克爾主義」(我自創的自閉症英語單字)。這書介紹了我如何說話和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 有些事情對我來說仍然很困難,比如理財和處理我的焦慮情緒。雖然很難,但我仍然努力學習如何處理這兩種問題。 很多人以為自閉症人士不喜歡交朋友,但這完全是誤解。我有很多朋友,有些同樣患有自閉症,有些沒有。我所有的朋友都和我有相同的興趣。曾經交朋友對我來說是有點困難的,但經過我家人及治療師團隊的支持,我收穫了幾段認識已久的深厚友誼。 很多自閉症人士沒有工作,我認為這需要改變。如果大家願意給自閉症人士一個機會,他們也有能力工作。甚至志願工作也能幫助像我一樣的人去獲得經驗,從而讓我更好地決定我以後想做什麼工作。 說回我自己,其實我也有一些願望:其一是與特雷·帕克和馬特·斯通會面,然後以製作顧問及制片人的身份參與《南方公園》的新一季創作。我的另一個願望是與SEKAI NO OWARI見面,因為他們創作的歌很好,而且他們在日本非常有人氣。我的第三個願望是與現任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會面。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自閉症患者可以非常獨立,並且有很多優點。 當談到殘疾人士,我的觀點是,患有自閉症這經驗不僅對我有幫助,它亦可以幫助其他人理解通過成長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來克服這種殘疾。另外,我們可以學習理解患有自閉症不是任何人的問題,但你應該樂於做自己,因為我知道我就是我! 原文: https://raisetheflagforautism.com/point-view-autism/ 寫在文末: 邁克爾自三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原本不會講話,他的父母被告知他有50%的機會可以用語言表達。經過干預治療後,他入讀常規公立學校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隨後他熱心參與醫院的志願工作,以及參加日語夜校,現精通日語及日本文化。另外,他亦熱心於寫作,為《自閉症問題》雜誌寫了多篇文章,同時出版了自己的一本書《 MICHAELISM:關於自閉症的人生我的觀點》。 想瞭解更多邁克爾與眾不同的人生旅程及如何養成這積極樂觀的正向思維,現可以於Amazon亞馬遜線上購買他的第一本自傳《 MICHAELISM:關於自閉症的人生我的觀點》!於12月的「遠程國際峰會2020」中,我們亦邀請到他來分享更多最新近況,大家亦可於互動問答環節直接向他發問! 邁克爾出版的第一本書:《 MICHAELISM:關於自閉症的人生我的觀點》 立即購買
家長疑問:請問兒童應名反應差,在訓練應名反應時喊孩子的名字有需要注意的嗎?比如說該喊兒童的全名還是小名(乳名),尤其是有些兒童的小名與全名相差很大? 患有自閉症孩子對自己名字沒有反應或回應度低和慢都是一些家長經常向我們尋幫忙的問題。可想而知,孩子對名字沒有反應固然會帶來很多問題,例如: (1)大大減少社交機會:由於同伴叫孩子或和他說話時,孩子沒有反應,對方可能會感到沒趣,以後找孩子或邀請他一起玩的機會會減少 (2)安全問題:假如孩子在社區跟父母走散或跟父母之間有距離時,父母/大人未能倚靠孩子的回應及時提供幫忙 (3)影響獨立性:要在家中或其他環境讓孩子獨立執行離座/遠距離任務或常規會變得相對困難等。 教導自閉症兒童應名的目標是要教學生專注和回應別人的主動引發的互動、增加他們對環境和社交的意識、促進社交互動和增加同伴對孩子的接納。 此課程的本身是要建立孩子對自己名字的「首個回應」。為了達到目標,在考慮選擇使用哪個/些輔助時,我們建議使用刺激內輔助(Within-stimulus prompt)而非其他外在輔助。開始時,你可以在輔助回合誇張地喊孩子的名字,例如:較大聲、在他面前、在他的水平線上、等他跟你對上眼時等。當孩子應名時,立刻給予強化物;假如孩子未有回應,無須給予反饋,並於稍隔一會後進行下一回合,並給予輔助。在訓練的初階階段,你也有機會需要不時評估當下強化物的價值(參考「強化物十五規則」上及下),確保孩子的回應動機。 此課程的核心是要建立對自己名字的第一個回應,即是需要重複喊孩子名字/給予負面反饋後等的成功回應都是一些顯示孩子未掌握或成功泛化技巧的象徵,宜繼續有系統地提供重複和足夠的練習機會,讓學生能更流暢地表現技巧。你希望孩子能在預期不到的自然情況下,也能迅速一致地回應。 至於有家長問該訓練孩子回應本名還是小名? 在這裡,小名/乳名不太普遍。這個問題可能需考慮到孩子的年紀和學習的地方,甚至是小名是什麼,例如:假如孩子七歲,那麼在社區呼他的小名會讓他在社交情境變得突出;舉例考慮到他要上學,那麼喊他小名也未必適合。 希望本文章能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到應名的重要性和方法。 課程示範: 資訊提供: 賴靜理學碩士, 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Autism Partnership 行為分析治療顧問 賴靜小姐是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 並獲有聖克勞德州立大學「應用行為分析」碩士學位及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她在2011 年加入AP,專注於自閉症兒童的教學工作。 她現時主力為AP北京中心擔任行为分析训练课程监督,同時負責監督和帶領香港及上海的Little Learners(學前教育計劃)及為不同亞洲家庭提供咨詢服務。賴靜小姐亦積極指導海外導師培訓計劃、為育有自閉症孩子的家長提供學習課程、並於香港及海外進行躍進課程及革新密集訓練課程。此外,她亦多次參與海外研討會、帶領創作AP各款教學工具、以及為APSPARKS 自閉症資源網站製作多個ABA 教學視頻及撰寫文章,樂於與大衆分享ABA資訊。
語言訓練當中的「辨別能力」是我們在應用行為分析(ABA)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範疇。當我們使用該詞時,指的是分辨兩件物件的能力。換句說法,就是知道那個物件是什麼,和不是什麼。當學生明白到辨別之後,治療師便可以有系統地建立不同概念的理解。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講解幾個關於決定不同辨別中常見的情況。 1. 不同詞彙的分辨 當教導小朋友分辨時,要留意物件的分別。例如,當教到一個新詞彙,你需要指出兩種物件的明確分別。所以,當你教導「車」這個詞彙時,你需要準備馬,椅子和球等等的其他選擇作辨別用途。然後,當小朋友成功分辨,你便需要找和車較為相似的一些選項,例如巴士,單車,電單車和電車。如果小朋友也能成功分辨到對的物件,你便能知道他明白車的概念了。 2. 範圍的複雜程度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是當小朋友回答問題時,他們會看見什麼。其中一個元素是有多少選項或干擾物件。例如在三個物件的範圍中找出正確物品,會比在十種中找到正確物品較為容易。另一重要元素是範圍的大小和範圍內東西擺放的整齊程度。 3. 素材的不同 眾所周知,給予小朋友多種例子對於教導他們一個新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當教導一個新詞彙,比方說要教「狗」,如果只用一張圖片,小朋友便會只學習到該張圖片中的狗,因此必須用不同的圖片及不同種類的狗來教導「狗」這詞彙。 4. 做動作 當教導小朋友明白動作,必須留意動詞的組合。同樣地,首先你需要選擇一些截然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把「飲」和「吃」放在一起教,並不是一個好的例子。相反,「推」和「扔」一起教可能是不錯的目標,因為這兩個動作看起來較不一樣。另外也需要留意,如何把物件跟動詞配合在一起。你不能每一次都用同一個動作配合同一個動詞。反之,你需要利用不同的組合,否則小朋友一看見物品便會知道需要做什麼動作,而忽略到聆聽指示中的動詞。 5. 動作及物件的組合 當你開始把動作和物件在你的指令中配合起來,你可以先把一個物件放在桌面上。但是,當提出不同指令時,你需要慢慢把桌面上的物件數量增加,這樣才能確保小朋友知道應該做那一個正確的動作和正確的物品。 6. 簡單指令 當教導一個新指令,我們經常會從「拿紙巾」,「推車」或「抹咀巴」開始。當你在給予這些指令時,你需要想一想這些物件要如何配合。例如當你要教「開門」這個指令時,不要把門完全關上,而是把它半掩,這樣才知道小朋友明白「開」和「關」的分別。 以上是一些訓練語言和動作辨別的重要考慮。多顧慮到這些要點,便能幫助你的小朋友學習得更快更有效率。
謙謙現在3歲11個月大,上幼稚園低班(K2)。他在3歲5個月大時確診患有自閉症。謙謙的媽媽反映她發現謙謙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只能夠說簡短的句子。他在說長句子和執行兩部分(或以上)的指令方面有困難。謙謙現在3歲11個月大,上幼稚園低班(K2)。他在3歲5個月大時確診患有自閉症。謙謙的媽媽反映她發現謙謙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只能夠說簡短的句子。他在說長句子和執行兩部分(或以上)的指令方面有困難。 謙謙也表現出一些行為問題,不論是在家或學校裡,他都難以保持專注。雖然謙謙一般都能聽父母的話,但他每天都會哭鬧和發脾氣,尤其是當他的要求被拒絕的時候。他也有進食問題,需要6個小時才能吃完一頓飯。 謙謙 – 干預前 https://youtu.be/aKWX54tsciw 父母的擔憂:孩子語言發展遲緩,出現行為問題,很難專注 https://youtu.be/wF_1NTvUi0k 謙謙的5天訓練進度回顧(上):學習怎樣學習 https://youtu.be/SpEw9uHzk18 謙謙的5天訓練進度回顧(下):語言及社交 https://youtu.be/yGkrqQS7F0s 家長分享: 我的孩子也有無限潛能 https://youtu.be/fJXXi88-KH0 APM教育推廣項目 – 三天家長訓練 https://youtu.be/3QuWUF8vZo8 披露聲明 謙謙的媽媽受訪於香港Autism Partnership,藉此希望提升大眾對自閉症譜系障礙的認識和早期干預的重要性。謙謙是香港Autism Partnership的舊學生。
對於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例如:發脾氣,尖叫,大吵大鬧,離座,亂衝亂撞,隨處抓東西,擲物,甚至打人和自殘等。這些滋擾性行為,不但防礙孩子的學習和社交能力,而且會影響個人情緖、自身安全,別人和周圍環境,必須及早正視。 疫情期間及開學復課後,由於居家限制引起的生活學習方式變,加之心理壓力的相互作用,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行為問題的反復。行為問題複雜多變,受不同因素影響;管理方法多樣,因人而異。以下十個步驟,希望有助管理患有自閉症兒童不同的行為問題: 1. 了解小孩生理狀況和背景 例如:年紀,成長發展,診斷歴史,身體狀況,喜好,強項,不足,學習模式等。 2. 確立行為問題和嚴重程度 清楚定義行為問題:發脾氣是什麼意思?哭?尖叫?罵人?用拳頭打人?在地上滾來滾去?分析行為問題的負面後果,亦即風險因素,直接影響行為管理策略的強度和急切性。 3. 分析行為的性質和功能 行為問題是身不由己?還是一種手段以達到某些目的? 4. 評估小孩能力 了解小孩能夠做什麼,和不能夠做什麼,可以幫助制定小孩學習應做的行為。 5. 制定即時及積極的行為管理策略 若行為問題是身不由己,便要舒緩小孩的不安,和提升他們的抗壓能力;若行為問題是一種手段,重點是要治本,根據小孩的能力,教導應做的行為。 6. 有效運用強化物 強化物是小孩學習的動力來源。 7. 確保一致性 一家人和相關人士,同心合力,互相幫忙。 8. 冷靜正面實行 先決條件是要跟小孩有正面關係,並有足夠的強化物作鼓勵;當行為問題出現時冷靜作出即時對策,但最佳時機還是要在小孩沒有行為問題時正面進行教導和管理。 9. 客觀量度進度,檢討效果及作出調整 檢視小孩的行為問題有沒有減少,更重要的是該做的行為有沒有增加。效果不佳,便要改變對策;效果良好,應調高目標,期望更佳表現,和讓他們在不同情況表現出來。 10. 尋找專業人士協助 若小孩的情況沒有明顯改善,建議及早尋找合資格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協助。
我們相信,優質的AP教學法™(APM™)能幫助每一位自閉症人士發揮其最大潛能,讓他們變得更獨立,擁有更美滿的人生。
立即報名以獲取更多有關ABA及自閉症的資訊。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
港島中心
九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