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more about our ABA Services 之前幾篇文章,探討了不同的社交行為,今次為大家來一個摘要和總結。br> 根據我導師的著作《編織社交網絡》Crafting Connections,「社交行為」可分為五大類,分別為:社交意識、社交關聯、社交溝通、社交互動和社交學習。br> 社交意識:察覺,分辨和明白其他人的社交訊息。相關的課程包括:社交類別、識別人際關係、採取適當的行為、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心智解讀和識別性格特徵等。br> 社交關聯:注重社交行為的情感,聯繋及關係方面。相關的課程包括:接納及靠近朋輩、共享關注、增強社交興趣及提高參與度、成為合格的朋友,以及表達關心與同情等。br> 社交溝通:包括語言和非語言,説什麼和怎樣説,直接或間接的對話,不同的表達包括寓意、諷刺和幽默,以及不同的説話方式。相關的課程包括:給予讚美、請求幫助、懇請關注、道歉、討論和維持對話等。br> 社交互動:涉及人與人相處的必要技巧。相關的課程包括:社交回應、主動發起社交接觸及互動、應對欺凌、恰當地作出打斷、保守秘密,學會分享等。br> 社交學習:關注孩子從社交環境中學習和受其影響的能力,幫助他們通過不同渠道從朋輩身上學習社交行為。相關的課程包括:社交模仿,尋求訊息,與朋友一起轉玩遊戲,從別人的經歷學習,建立集體歸屬感等。br> 以上的社交技巧分類可用作社交技巧評估,課程制定及干預的框架。可是,由於社交行為複雜多變,此分類系統僅為框架,並非根據性質劃分,各類別的內容可重疊,並不是互相排斥。希望各位讀者可以靈活運用。br> 原文:Oh!爸媽 – 【馮耀文】社交技巧分類
「一位學生,最近不停吐口水,有時一日會吐幾十次。」老師很懊惱。 他十歲,有自閉症,頗聰明。最近在學校,不但向老師吐口水,而且還經常對老師說一些挑釁性的說話,例如:「你很肥!」 經過觀察,發現學生對老師們有很大興趣,很希望得到他們的關注。可是,當學生跟其他同學一樣服從指令,安靜上課時,老師們不會特意去關注他;相反,當他走來走去,向別人吐口水及說一些不禮貌的說話時,因為行為影響到其他同學和課堂秩序,老師不得不理他。這些引人注意的不恰當行為,不但讓他得到很多關注,而且很有娛樂性,很好玩。當他做了這些行為幾次後,會變得很興奮,好像不能自制地會越做越多,越做越頻密,越做越誇張。 我跟老師們開會商討,建議最重要的是:教導學生怎樣邀請別人跟他玩耍,怎樣與他人聊天,建立友誼。還有,理解老師的期望,學習用簡單有效的方法獲取老師的關注,例如上課時舉手,叫老師名字,把任務做好然後展示給老師看等。 我還介紹了一個減少行為問題的策略:首先發掘一些該學生非常喜歡的強化物,在單對單訓練時,展示一個計時器,調校到1秒,當計時器響起,學生便可以得到老師的關注和強化物。之後重複練習,把時間調校到2秒,3秒,直至10秒,讓學生體驗什麼都不做,即是沒有吐口水,沒有說不禮貌的說話,便可以得到老師的關注和獎勵。當學生在單對單表現良好,便可以逐步把策略移施到課室。 「不可能!」一位在場的老師有點激動。 我想,這位老師可能覺得學校有很多學生,不可能用太多時間專注教導一位學生;或許,覺得學生的行為問題太複雜,加上沒有足夠的支援,所以感到絕望;亦有可能是嘗試過很多不同的方法,可是還未成功,所以放棄了。 「他一定不會服從的,因為他太聰明。」這位老師説得很堅定。 我想,這位老師認為學生太聰明,那些方法不可能有效,那麼她上課會為這個學生做什麼呢? 為了重拾這位老師的信心,我用了兩小時親身教導這位學生。 第一個小時我不能說是非常成功,因為他向我吐口水十多次。可是,當中亦有很多時間,他會控制自己,不吐口水,安靜坐下來2分鐘,甚至3分鐘。 我和其他老師不停嘗試,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分析:就是學生需要外在獎勵,可是學校沒有提供足夠的動力。老師說得對,學生很聰明,若他重視強化物,他便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可是當他不想得到我們提供的獎勵,便會放肆地吐口水。所以,第二個小時,我和另外兩位老師不停跟他玩耍,觀察他的喜好,發掘和建立新的強化物。我們發現他很喜歡看老師不同的情緒反應,於是我們便立刻用手機拍攝幾位老師不同的表情,然後用那些視頻作為強化物。 效果很好,學生最後願意控制自己的行為。 我明白,這位學生的問題還未解決,老師日後還要面對很多挑戰。可是,我相信學生是有能力學習的,老師是有心的,只要不放棄,我們便可以繼續嘗試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繼續進步。 原文:Parenting Headline – 【行為分析】教導自閉症學生,不要說不可能
自閉症小朋友普遍有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的障礙,而此障礙是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社交生活。 最近,我去學校觀察一個自閉症女孩的上課情況。乍看之下,她的學習表現與其他同學無異。但經過細心觀察後,發現她在接近30分鐘的分組討論裏,只說了五句說話。她不擅長開始社交互動,也察覺不到別人所發出的社交邀請。她只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而這些行為在別人眼中是沒有禮貌的。例如同學想邀請她一同溜玩具狗,她卻一手搶了同學的玩具狗,惹人討厭。又或者當一班同學說所有玩具狗需要休息睡覺時,她二話不說的拿起其中一隻玩具狗幫牠梳理毛髮。而當別人請她把玩具狗放回原處時,她卻拿走了玩具狗。同學們會覺得她破壞了遊戲,十分不合群,可是她對同學們對她的不滿卻一竅不通。 幸好他們只是就讀幼稚園的小朋友,他們很快便遺忘了對小女孩的不滿。只要小女孩主動走近他們,他們還是會接納她,與她一起玩耍。但若然她的社交技巧沒有顯著的改進,我擔心她升上小學後會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自閉症小朋友一般缺乏留意別人的「眉頭眼額」及解讀別人情緒的能力。除了能力的缺損,他們也沒有興趣及不明白為何要觀察別人的情緒。 要改變現狀,避免小女孩成爲受欺凌的對象,首先要教導的便是理解別人不同的情緒。 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都知道要教導這方面的技巧,只是因為沒有教導自閉症小朋友的相關知識,才不能有效地教導他們。今期會與大家講解如何訓練自閉症小朋友學習不同的情緒: 1. 預備各種的情緒卡 2. 與孩子玩配對情緒卡遊戲 a. 首先關於每一種情緒(例如:開心、傷心…),預備幾張相關的情緒卡 b. 然後每種情緒,選一張卡放在桌上 c. 接著選擇一種情緒,並將其中一張相關的情緒卡放在孩子面前 d. 告訴孩子做配對時,只需要說:「找出相同的!」 e. 當孩子配對正確時,才說出正確的答案(情緒),例:「是的,這個是開心呀!」 3. 當孩子能準確地配對不同的情緒,便可以嘗試隨機拿出一張情緒卡讓孩子說出卡上所表達的是甚麼情緒。當孩子每次都能夠說出正確的答案,便可以進入下一階段 4. 讓孩子扮演不同的情緒a. 例:「你扮開心呀!」 5. 讓孩子說出別人所扮演的情緒a. 可以透過即時示範或播放影片b. 表情可以比較誇張 6. 透過角色扮演,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a. 設計情節讓孩子先經歷情緒後才問他/她的感覺b. 例:一齊玩遊戲後問:「你現在覺得怎樣?」 7. 觀察影片的情節,讓孩子說出引發情緒的原因a. 問:「故事的主角覺得怎樣?」答:「開心。」b. 問:「為甚麼會開心?」 答:「因為可以去公園玩!」 8. 透過角色扮演,讓孩子想出改變別人情緒的做法
「我班有一位自閉症小孩,經常打其他同學。」幼稚園老師看來很懊惱。 我問:「小孩與其他同學,平時會一齊玩嗎?」 「會,不過經常爭玩具。」 我問:「你怎樣做?」 「我想小孩分享,所以會叫他把玩具讓给同學。」 我問:「他願意嗎?」 「不願意,經常自己拿着玩具走開。所以我有時會把他的玩具收回來,交給其他人玩。」 我問:「小孩很不滿吧?」 「對,他不但會把玩具搶回來,有時還會打人。」 我問:「有沒有試過其他方法,幫助小孩與其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有,我們安排了幾位比較精靈活潑的學生,跟他一起玩耍;並且在有需要時,幫助他和照顧他。」老師望着我:「希望他們慢慢能夠成為好朋友。」 我問:「進展如何?」 「我們已經吩咐同學要盡量遷就和提示小孩,可是進展並不理想。」 有些自閉症小孩,對別人的興趣不足,沒有足夠的推動力用恰當的社交行為與朋輩相處。縱使他們對其他小朋友有興趣,卻因為社交技巧不足,未能與其他人成為朋友,建立友誼。 友誼建基於平衡,包括平等權力,平等付出,平等放低;友誼是需要雙方面共同建立的。朋友就是「你為了我,我為了你」- 好像玩搖搖板般,雙方有接近的力量,互相付出,互相遷就:你跳一下時我放鬆,我用力撐時你鬆腳,遊戲才會持續好玩。如果只是單方面出力,控制搖搖板的上落,一方會覺得沒有自主,另一方會很快覺得疲倦,令兩者不能享受箇中的樂趣,令遊戲不能長時間維持。一段關係,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單方面付出,便會變成照顧及被照顧的關係,不是友誼。 自閉症小孩與朋輩建立友誼,需要天時、地利及人和:如果兩個小孩是同班同學,或家庭朋友,並且有足夠時間相處,他們便有機會一同享受有趣的經歷;如果他們興趣接近,便可以一同分享互動時的樂趣。勉強要求一些朋輩長時間配合自閉症小孩的需要,要他們只能選擇自閉症小孩喜愛的玩具遊戲,並要他們以適當的程序應對小孩的問題行為,只會令那些朋輩變成老師,不是朋友。 沒有天時、地利及人和,老師或家長可以主動尋找年齡相約的小朋友作為自閉症小孩的玩伴,定期安排他們見面。人數不用多,邀請一位小朋友便足夠。見面時間不需要太長,30分鐘至1小時的相處時間內,提供他們最喜愛的遊戲活動,例如平時不准他們吃的零食,不能得到的玩具,沒有機會看的卡通片,令他們的見面變得份外特別;相處時間短,可以令他們更加珍惜對方,不捨得分開;加上單對單的互動,變數比較少,情況容易控制,自閉症小孩與玩伴建立正面關係的成功機會大增。之後老師或家長可以再安排更多的小朋友加入,令小孩有機會在變數較大的小組互動中與其他玩伴建立友誼。 原文:Parentings Headline! 親子頭條 -【行為分析】自閉症小孩沒有朋友,不要勉強
十多年來,我在世界各地培訓的行為治療師,總數應該超過500個。培訓過程,會接觸到很多自閉症學生和家長。 當中一位學生,今年4歲,很被動,不愛說話。 「轟隆轟隆….」實習生拿着Thomas玩具火車逗他。 學生面露笑容,望着火車,伸手想拿取:「呀…呀…」 實習生把火車拿開:「你想要火車?要説什麼呀?」 學生站起來,望着實習生微笑。 「想要就說吧!」實習生把火車藏到身後:「說吧!說吧!」 學生趴到實習生的大腿上,嘗試把火車搶過來。 實習生輕輕推開學生:「你要説:『請給我火車!』」 學生有點不耐煩,用手拍打實習生的身體。 「說吧!請—給—我—火—車—」 學生哭了,跌到地上大吵大鬧。 我忍不住走到實習生身旁,拍拍他的肩膀,示意讓我來處理。 等了一會,當學生比較冷靜的時候,我蹲下來,輕輕扶起他,並向他展示Thomas火車。 他面紅紅,眼濕濕,還在喘氣。我什麼也沒有說,當他望向火車那一刻,我知道他還想得到它,便即時用鼓勵的語氣説:「車!」然後立刻把玩具火車放到他的手中。 他站起身子,安靜地伏在枱上,把火車推前推後,細心觀看它的輪子滾動。 我打開玩具火車的按鈕:「轟隆轟隆….」然後輕輕從學生的手上拿開火車,讓火車慢慢駛到我那邊。 學生興奮地望着火車,然後望了我一眼:「呀…」 我立刻再把火車交給他,並用很欣賞的語氣說:「車!」讓他明白,説了「呀!」一聲,我已經感到非常滿意,希望他下一次會説「車」。 重複練習,誘發小孩多發聲後,將來便可以教他説「火車」,「給我火車」,「給我Thomas火車」等更長的句子。 實習生向我解釋:「我覺得他能夠說火車….」 「我明白你希望學生多說話,但是,你不停說話,他哪有機會說話呢?」我微笑説:「到底是誰要練習說話呢?是你?還是學生?」 對於很多自閉症小孩,說話是很困難的;不斷要求他們說話,可能會令他們感到很大壓力,甚至對說話感到很反感。 要幫助小孩說話,首要和他們建立正面關係,多玩遊戲和玩具。要讓他們明白「發聲的威力」,例如展示玩具時,若小孩發出任何聲音表達,立刻提供該玩具作為獎勵,令他們覺得説話很容易,而且可以即時獲得想要的東西。尤其是當小孩主動發聲時,一定要立刻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不是乘機強迫他們說困難的語句。 若小孩能夠體驗「發聲的威力」,便會喜歡説話,便會自己多加嘗試。到時再跟他們練習較複雜的語言課程,治療師便可以教得輕鬆,小孩學習也會感到成功。 原文:Parentings Headline! 親子頭條 -【行為分析】自閉症小孩不說話, 不要叫他說
我們相信,優質的AP教學法™(APM™)能幫助每一位自閉症人士發揮其最大潛能,讓他們變得更獨立,擁有更美滿的人生。
立即報名以獲取更多有關ABA及自閉症的資訊。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
港島中心
九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