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BA

不管是在個訓還是小組,動機對孩子的學習進度都會有著很大的影響。動機為孩子帶來推動力去努力嘗試和掌握新知識。在AP,強化物的拓展在是非常重要的持續目標之一。在個訓中,老師用心努力拓展學生的興趣,同時配對上社交強化物。然而,僅僅這樣是不足夠的。為了讓學生準備好在小組裡和自然環境裡有效的學習,我們必須幫助他們建立對在教室裡常出現和接觸到的強化物之興趣。以下是一些我們會在小組教學中會花時間去建立和教學的社交強化物和內在動機例子:   獲得社交表揚 在幼兒園的教室裡,老師經常會給表現出眾的學生一些口頭表揚。這些都不是實物強化物(例如:玩具)。由於社交障礙是自閉癥兒童其中的核心挑戰,他們對這些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很享受的口頭表揚並沒感很大的興趣或這些都不足於推動他們努力嘗試或學習。在AP的小組教學中,老師會挑選一些常在當地幼兒園出現的呼應表揚(Call-and-Response),例如:老師:「棒棒!你真棒」,學生回應:「棒棒!你真棒!」。 教學目標包括: 教學目標包括: (1)學習如何回應 (2)透過小組氛圍建立學生對這些表揚的興趣和欲望 在比賽中獲勝 正常发展的孩子喜歡在比賽中獲勝。他們享受跟同伴們炫耀他們的本領。很多兒童之間的遊戲也有比賽的元素,因此,我們希望學生: (1)理解輸贏的概念 (2)勝出比賽的興趣。一些常在小組進行的比賽活動包括:賽跑,搶椅子,搶答問題等 掌握「大孩子」/「好榜樣」概念 得到老師/同伴認可的會得到一個「大孩子」/「好榜樣」的胸針/貼紙/小印章/在「每周之星表」上得到多一顆星星。這些都是一些非常常見的教室管理制度。讓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可以幫助到他們保持他們恰當的行為。   當「小老師」 「小老師」也是一個得到老師認可以後可以換來的優待。小老師可能是幫忙发作業本或幫老師領小夥伴們去圖書館等。這些對自閉癥的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個任務,不是一個特別的榮譽,因此,在小組教學中,老師會在課堂裡增加他們對「小老師」角色的曝光和與正面行為的配對,以增加學生對爭取當「小老師」的欲望。 優待 在小組學習中,優待可以是:獲得選擇權(例如:先出來排隊),特權(例如:出來給大家貼一張圖片到白板上,換得/有資格獲得大獎勵(例如:參加每月之星派對)。優待很多時候是透過嵌入性強化物來給予學生的。嵌入性強化物是指在活動本身中制造機會強化恰當的行為,例如:在看繪本時,因為學生很專注得聽老師講故事,老師獎勵他出來給大家翻到下一頁。另一種經常會在小組裡進行的優待是「社交派對」比如老師會挑好玩的歌舞,根據個人目標,表現出色的學生獲得參與「社交派對」的機會。 這些都是我們常在小組裡會建立的小組強化物。小組教學有它本身的優勢,它可以允許老師利用小組氛圍跟同伴的影響來促進學生對小組強化物的建立。小組強化物都是需要有系統的教學和計劃去進行。在有一致性和有系統的教學的情況下,自閉癥的學生是有能力建立到對這些在自然環境裡可接觸到的強化物興趣。希望以上資訊能夠幫助大家。

有些育有自閉症幼兒的家長經常跟我們反映和孩子閱讀非常困難。有時孩子可能在家長閱讀時不願安坐,或者孩子不會回答家長的問題。在此,我將分享一些小技巧及要點,讓閱讀成為家長在家裡可以輕鬆而成功進行的簡單活動。   選擇合適的書籍 首先要培養興趣。家長可以先找一些孩子通常會感興趣的主題的書籍。例如,你的孩子對動物感興趣,就挑一本關於動物園的書;你的孩子喜歡星球,找一本關於星球/銀河系的書。或者你也可以提供一些書給孩子作出選擇,看看他/她會選擇哪些主題,從而瞭解他/她的喜好。   發問及指示 當與孩子一起閱讀時,家長們可能會習慣問很多問題,並期望孩子可以回答。但我們需要注意,如果問題超出了孩子的閱讀及理解水平,那次閱讀的經歷很容易成為一項乏味的任務,而非一項有趣的活動。 為了讓閱讀更有趣,我們可以從一些對您的孩子來說較簡單及有趣的問題和指示開始。下面是一些例子: 讓我們看看誰能最快地找到頁面上的(物件)! 讓我們假裝成(動物/人物)。 這叫什麼? 讓我們一起做這個(讓孩子模仿一個動作)! 當然,當孩子準備更充分及投入閱讀的時候,家長可以續漸增加問題的難度。   讓閱讀更有趣 對於年幼的讀者來說,有些書的故事情節可能過於複雜。家長在閱讀時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讓閱讀變得更有趣,而非成為一件苦差事! 以下是一些例子: 發出一些有趣的聲音,讓孩子跟著做。 扮演故事中一些有趣的情節。 在閱讀故事的時候,使用一些道具來輔助。 在閱讀到孩子喜歡的角色時,把它畫出來。 和孩子輪流大聲地朗讀。 記住,我們可以 根據孩子的閱讀水平來發揮創意及改變故事的內容。 盡我們所能讓閱讀充滿樂趣和創意!   選擇合適的時間及地點 合適的時間:每天安排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讓這成為一種習慣。不要過於雄心勃勃,由較短的閱讀時間開始,讓孩子在這段時間內保持成功感。如有需要,在開始的階段,當孩子能夠陪在你身邊並完成幾頁的閱讀,就可以給他獎勵。 合適的地點:設定一個特定的空間來幫助培養閱讀的習慣,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下能更快開始進入閱讀的氣氛。此外,撤除一些干擾物,如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讓孩子可以更專注於閱讀,使過程更容易進行。 家長們可以經常提醒自己,閱讀的量越多並不代表越好。關鍵是讓孩子感覺閱讀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非苦悶的任務。 只要用對方法,閱讀可以非常有趣及愉快!   當孩子喜歡閱讀,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故事書來進行不同的課程,以下是其中一個例子: 看故事訓練詞彙識別  

一名16歲自閉症人士的成長故事 來自《南華早報》的特刊 去年11月, 16歲的Nicholas在中文大學進行演講,他自信而愛交際,當場有幾百名聽眾參與了講座。他的自閉症主題講座由原定的30分鐘變成了2小時的演講,因為家長們無間斷地問了很多關於他個人經歷的問題。 三歲時,Nicholas被診斷為患有高功能自閉症(又名「亞斯柏格症」)。但如今,當您在香港國際學校見到這位學生,沒有人會意識到這一點。 他進行了一段非常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來改善他的狀況,而他整個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均是孤獨的。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不知道是什麼阻止了人們和我交朋友……我感到很失落。」 Nicholas說。 「當老師在課堂上朗讀課本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身處其中,所以我會唱自己喜歡的歌,以至擾亂了課堂。另外我無意中會做些冒犯到別人的事,對於我不喜歡的事情,我的持續專注時間很短。過往,我的同學常說我有點怪,因此我在小學的時候沒有很多朋友。」 當馬蒂爾達醫院(Matilda Hospital)的專家診斷出Nicholas患有自閉症的時侯,他的父母(前銀行家Willy 劉生和他的妻子Linda)都變得焦慮不安。 「在他一歲的時候,他什麼東西都吃,但從1至3歲,他進食的份量越來越少,而且他只吃像麵包和牛油一樣顏色的東西。」 劉爸爸憶述。Nicholas分別在Autism Partnership的香港中心及紐約大學的兒童研究中心進行過診斷,結果均證實他患有自閉症。 「大約在那個時候,我們發現他還有聽力下降、言語遲緩和大小肌肉(運動)障礙。我們非常擔心,他(長大後)能獨立嗎?我們非常疑惑。」 這對夫婦全心一致地幫助Nicholas去改善他的情況。 由三歲到六歲,他進行了應用行為分析治療(早期干預訓練)。在起初的兩年裡,Autism Partnership的專業人員每週花30小時和Nicholas進行訓練,其後,訓練續漸減至每週20小時。 「他每週都要接受語言和職業治療。另外,他的手很不協調,所以我們鼓勵他彈鋼琴和游泳來提高他的肌肉運動技能」 他父親說。 Nicholas對童年時期的治療有著清晰的記憶: 「其中很多都是正面強化。每當我做了正確的事,他們就會給我三分鐘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的父母把它描述為輔導,所以我對它有良好的態度,我以為所有人都是這樣。」 令他父母欣慰的是,這種治療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我們每兩年帶他進行一次評估,每一次,他的智商分數都有上升。治療師後來告訴我們,雖然他仍有一些自閉症傾向,但已不完全符合自閉症的標準了。」 兩年前,劉爸媽決定是時候告訴Nicholas他的病情了。 Nicholas說,他對這個消息處之泰然: 「我為自己能承受這一切而感到自豪。當時,我知道自閉症,但並不完全了解其中的細節。」 Nicholas自此開始擔任自閉症倡導者的角色,並在他的學校和油麻地兒童精神病中心為職員們進行演講。去年夏天,他更成為了Autism Partnership香港中心的一名志願者。 「很多經歷過自閉症的人都可能不想再談論它,但我希望幫助更多和我有相同情況的人」 Nicholas說。     原文(2013年3月15日的報導): https://www.scmp.com/lifestyle/family-education/article/1190732/youngster-becomes-autism-educator-after-overcoming     我們很高興曾經陪伴Nicholas這可愛及勇敢的孩子一同成長!看到他快速的大躍進,我們都非常感動,亦很感激他願意與別人分享他鼓舞人心的經歷!

語言訓練當中的「辨別能力」是我們在應用行為分析(ABA)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範疇。當我們使用該詞時,指的是分辨兩件物件的能力。換句說法,就是知道那個物件是什麼,和不是什麼。當學生明白到辨別之後,治療師便可以有系統地建立不同概念的理解。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講解幾個關於決定不同辨別中常見的情況。 1. 不同詞彙的分辨 當教導小朋友分辨時,要留意物件的分別。例如,當教到一個新詞彙,你需要指出兩種物件的明確分別。所以,當你教導「車」這個詞彙時,你需要準備馬,椅子和球等等的其他選擇作辨別用途。然後,當小朋友成功分辨,你便需要找和車較為相似的一些選項,例如巴士,單車,電單車和電車。如果小朋友也能成功分辨到對的物件,你便能知道他明白車的概念了。     2. 範圍的複雜程度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是當小朋友回答問題時,他們會看見什麼。其中一個元素是有多少選項或干擾物件。例如在三個物件的範圍中找出正確物品,會比在十種中找到正確物品較為容易。另一重要元素是範圍的大小和範圍內東西擺放的整齊程度。     3. 素材的不同 眾所周知,給予小朋友多種例子對於教導他們一個新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當教導一個新詞彙,比方說要教「狗」,如果只用一張圖片,小朋友便會只學習到該張圖片中的狗,因此必須用不同的圖片及不同種類的狗來教導「狗」這詞彙。     4. 做動作 當教導小朋友明白動作,必須留意動詞的組合。同樣地,首先你需要選擇一些截然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把「飲」和「吃」放在一起教,並不是一個好的例子。相反,「推」和「扔」一起教可能是不錯的目標,因為這兩個動作看起來較不一樣。另外也需要留意,如何把物件跟動詞配合在一起。你不能每一次都用同一個動作配合同一個動詞。反之,你需要利用不同的組合,否則小朋友一看見物品便會知道需要做什麼動作,而忽略到聆聽指示中的動詞。     5. 動作及物件的組合 當你開始把動作和物件在你的指令中配合起來,你可以先把一個物件放在桌面上。但是,當提出不同指令時,你需要慢慢把桌面上的物件數量增加,這樣才能確保小朋友知道應該做那一個正確的動作和正確的物品。     6. 簡單指令 當教導一個新指令,我們經常會從「拿紙巾」,「推車」或「抹咀巴」開始。當你在給予這些指令時,你需要想一想這些物件要如何配合。例如當你要教「開門」這個指令時,不要把門完全關上,而是把它半掩,這樣才知道小朋友明白「開」和「關」的分別。     以上是一些訓練語言和動作辨別的重要考慮。多顧慮到這些要點,便能幫助你的小朋友學習得更快更有效率。  

家長的疑問: 小朋友目前八歲,在主流學校上小二。有口語能力,但社交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是很好。我覺得他一直有類似說謊的行為,例如:他在學校明明有上體育課,可是回來,我問他,今天有沒有上體育課?他就說:沒有。還會說明為什麼沒去……亂說一堆。又例如:我問他今天在學校的午餐都吃了什麼?他會回答一堆食物,但我看了學校當天的菜單,根本就沒有他說的那些…… 我應該怎樣處理呢?   Autism Partnership 的建議: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患者通常會在個人溝通技巧,社交互動和行為方面受到挑戰。自閉症兒童也可能在理解或使用口頭語言方面遇到困難。 有些時候,孩子因為缺乏技能而被身邊的人誤解。例如一位小孩缺乏能力理解問題也不會要求協助會導致一位老師認為小孩不專注或逃避回答問題。也許家長問起有關今天發生的事而小孩沒有準確描述或表達自己做了什麼的時候,家長會認為孩子在撒謊。 然而,在我們討論孩子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撒謊)之前,讓我們先探討一些語言和認知技能,看一看孩子是否有能力回憶和回答。   我的孩子是否能理解各種不難度的指令? 理解不同類型和複雜性的指令能夠助於培養孩子區分不同指令的技能。對於一位初學者,這可能是基本的指令,如「收拾你的書包」。更進一步的指令能包括多部分指令或者加入不同的語言概念如動詞,位置,形容詞,數量等。 指令類型 例子 基本指令 「收拾你的書包」 多部分指令 「把點心盒收到書包裡」 語言概念組成的指令 「把紅色的點心盒收到書包裡」   我的孩子是否能在不同環境或情景,理解各種問句? 這些問句包括「這是什麼?」,「他是誰」,「發生什麼事」 和 「這是哪裡?」。在前進階段也包含 「為什麼?」 和 「怎麼會這樣?」。除了能夠區分這些問題,小孩也還必須從有條理的環境中(例如: 繪本裡)到更自然環境裡準確回答這些問題。   我的孩子是否能對一件事情發生後排出順序? 排順序除了讓小孩理解一件事情的先後次序,也能幫助小孩發展連貫性能力。   我的孩子是否有足夠語言描述? 如果孩子能夠應用足夠的信息或豐富的語言,他就能讓對方意理解他的經驗 。這包括其他語言技能,如回憶能力、排序以及表達高級語言概念的能力,如動詞、位置、形容詞、數量等。   我的孩子是否能回憶起之前發生的事件? 回憶事件有助於孩子的記憶,並要求孩子記住之前發生的事情。在更高級的設置中,我們可能要求孩子能夠有關聯性地描述整個事件。   我的孩子是否理解時間的概念? 除了區分不同事件的能力外,這種認知技能還會導致理解和回答有關時間性的問題。例如:吃飯之前做了什麼或昨天下午到哪裡玩了之類的問題。   孩子能夠回憶他們一天中發生的事情,並回答與事件有關的問題需要多種技能。這可以從基本理解到更深刻認知和推理技能。當孩子掌握較強語言技能,他就有能力理解問題,更准確地溝通,並減少被誤解的能力。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為大家介紹支持孩子如實或準確地對我們做出回應的幾個方法,歡迎關註!

一個常常聽到對ABA治療的誤解是「ABA會令兒童成為被動的人,不會教導獨立思考,而只是訓練對特定的指令做出反應」。其實ABA治療的理念與任何學習過程相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孩子都應遵循一些規則或行為要求,並執行常規,以便有效地學習。由於大多數自閉症孩子缺乏社交動機,和社交及環境意識薄弱,因此我們有必要將「配合家長」和「及時作出反應」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以確保他們在社區中的安全,令他們容易被照顧,並加快他們學習的速度。 一些父母甚至老師對孩子聽話的行為習以為常,忘記為孩子創造思考、作出選擇和獨立的機會。為了避免長期依賴成人的指示或提醒,我們應該早在幼兒時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主動性的機會。以下是一些建議: 視自理規律為與孩子合作的任務。雖然年幼的孩子不能完全獨自完成自理規律,但我們可以通過減少輔助來增加孩子的主動性、注意力和獨立性。例如,當我們幫他們穿襪時,我們可以拉開襪頭並將襪放在腳的前方,然後等待孩子找到襪的位置並主動將腳放入襪中。我們也可以在其他常規應用相同的方法,如刷牙,洗澡和穿衣,令孩子的主動性逐漸提升。   在日常規律和熟悉的活動中「創造意外」。當一個例行規律或活動成為孩子的習慣時,我們可以在當中創造一些小問題,讓孩子思考並試圖解決。一些簡單的例子是將他的其中一隻鞋藏起來,不為他的水瓶裝水,把他的物品放在錯的地方等等。   給予不太具體和沒聽過的日常指令。不要常常說“穿鞋”,我們偶爾要說“準備離開了”或他沒聽過的指令,讓孩子從你的表現和當時的情景中推斷出他需要做些什麼。 儘管上述建議不難實施,但孩子畢竟非常習慣於跟隨明確的指示,他們也很難一下子變得很主動。為了避免令他們困惑或沮喪,我們應先從一個或兩個他們最熟悉並且最有動力完成的規律或活動開始。

上篇文章我們講解了1-8的強化物規則,以下我們講解其餘當運用到強化物所需要注意的規則。 9. 給予強化物的時間表(密集度)必須一致 能預料到的獎勵時間表可以增加孩子表現出行為目標 (即:每次孩子有好好等候時,都能得到強化物,那麼孩子將來乖乖等待的機會就會增加,因為孩子預料到只要他好好等待,就可以獲得強化物)。相反,如果孩子好好等待,卻得不到獎勵,理想的行為便會減少。同樣地,假若孩子在表現不恰當時,家長們給予強化物,恰當的行為也會減少。這對孩子剛開始學習技巧時尤其重要。即使將來,給予強化物的密集度會慢慢減少(即:孩子或許需要學習長一點時間,才能換取獎勵)(請參考以下規則10),但家中各成員/治療團隊的各人也應遵照一致的強化物時間表。 10. 必須慢慢淡出強化物 (逐漸使強化物消失) 當我們愈長時間提供高密集度的強化物,孩子要戒掉這些外在的強化物時就變得愈困難;同時,當我們把密集性減少時,孩子的恰當行為也會有更大機會減少。當然,要淡出時間表是需要逐步淡出的。 11. 持續評估淡出強化物的恰當時機 淡出的過程也有機會出現不太順利的情況,我們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淡出的密集度太稀疏時,甚至需要再一次暫時性地增加。另外,家長們需要留意:當給予強化物的密集度減少和教授的技巧較新、困難時,強化物的本身需要更有力/更強,孩子才能繼續在長一點的時間中努力學習。注意草率的淡出強化物只會適得其反。 12. 在教學的初期,標籤被強化的行為 此程式能説明孩子明白被強化的行為,也能增加他將來重複那個恰當行為的機會。同時,這可以加深孩子對強化物和恰當行為的聯繫。標籤著行為目標也能提醒家長/老師們把訓練重點放在行為/教學目標上,減少被其他行為分散重點的機會。當孩子明白了制度以後(行為目標和強化物的聯繫),此程式就相對不太重要。 13. 隨著時間,漸漸利用較自然/容易找到的強化物 尤其當我們希望孩子把技巧泛化到不同環境時,使用自然的強化物比較有效。我們大概也想像得到,自然的強化物在自然的環境中比較容易找得到。外在的強化物的缺點就是它們比較難在自然環境找得到,孩子能泛化恰當行為的機會會比較困難,行為問題也有機會再次出現。 14. 切勿以強化物作賄賂 不要習慣在每次訓練前,告訴孩子他將可以獲得的強化物。最理想的情況是在孩子完成每次訓練後和當他表現恰當行為時,讓孩子挑選和給予他們獎勵。在孩子完成每次訓練後,再讓他選擇強化物的好處是將來要淡化時,就變得輕易得多。但對部分孩子,尤其是長期有高密度的自我刺激行為的,我們可能需要先樣他們在訓練前,先挑選和預告強化物,提醒孩子專注上課的動機,但我們也應該在他們明白到行為制度後,淡出此步驟。千萬不要在孩子表現不恰當時,使用賄賂,例如:當孩子在大發脾氣時,告訴他只要他停止,他就可以得到強化物。這往往都馬上能發揮作用,可是,這是很冒險的。你不希望每次都要和孩子角力糾纏,和孩子討價還價(例如:如果你不再哭鬧,我就給你玩電話)。更壞的情況是孩子倚賴賄賂,才會服從。這些通通都會增加孩子對外在強化物的倚賴和阻礙孩子作精明的選擇。   15. 運用不同程度的獎勵 : 此規則的概念很簡單。最用功、最理想的就能獲取最強、最有力的獎勵和稱讚(例如:太棒啦、滿分、真厲害!);一般的表現(可能是孩子有專注,但回應不正確時),就只能得到一般的獎勵,以及評語(例如:有嘗試,差一點)。同時,當孩子態度不認真時,家長就要使用一些較嚴厲的評語和聲調(例如:沒聽清楚、沒有專注、不對、錯!)。除了強化物本身的價值外,家長給予評語的聲調(例如:興奮的、嚴厲的)、面部表情(例如:開心笑、嚴肅的樣子),也可以令孩子更清楚明白我們的要求。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