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部分,我們將討論如何幫助當被同伴搶走玩具時,態度表現得過分強硬和極端的孩子,他們可能會把玩具搶過來,對同伴作出攻擊性行為等等。孩子表現出這些行為可能是因為先前的經驗,通常「搶過來」對於獲得他們心儀的物件非常有效。此外,當出現不合他們心意的事情時,他們很容易感到沮喪,他們愈是沮喪,就愈難以表達自己或使用適當的方式獲取自己想要的物件。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當孩子出現搶奪的行為時,不要讓他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即使這麼做或會導致他們出現更嚴重的行為問題,但是父母當下態度要堅定。但是,就長期而言,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有積極處理的方法,預先教孩子在遭遇挫折時要如何處理,例如,教他們透過給出建議,以適當的方式有效地拿回物件,而不是去搶奪。 (有關提高受挫能力的課程及教學請參閱APSPARKS網上資源平台上的教學文章:如何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 以下簡單的練習有助於孩子練習給出建議的技巧。 1) 「我們輪流吧,我先」 A) 示範說明 先由父母假扮孩子,然後示範目標語句。 B) 角色扮演 鼓勵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練習,並使用目標語句。 C) 給予反饋 給予反饋及獎勵。讓孩子體驗使用目標語句帶來的好處。 D) 真實情景 當孩子能夠在角色扮演中更加流暢地使用目標語句後,讓他在真實情景中練習,並給予相應的反饋和獎勵。 注意事項: *孩子可能需要單獨練習輪候技巧 *剛開始練習時,選用並非孩子十分喜愛的玩具,這有助於他們成功掌握目標語言。之後可以通過使用他們非常喜愛的玩具來逐漸增加難度 2) 「你玩這個怎麼樣?」,同時拿另一個玩具給對方 A) 示範說明 先由父母假扮孩子,然後示範目標語句和給出物品的目標行為 。 B) 角色扮演 鼓勵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練習,並使用目標語句和目標行為。 C) 給予反饋 給予反饋及獎勵。讓孩子體驗使用目標語句和目標行為帶來的好處。 D) 真實情景 孩子能夠在角色扮演中更加流暢地使用目標語句和展示目標行為後,讓他在真實情景中練習,並給予相應的反饋和獎勵。 注意事項: *剛開始練習時,將另一件玩具放在非常近的位置,然後逐漸移向較遠的位置 *在單獨的練習中,孩子可能需要先學會通過面部表情、特徵、年齡段等來了解同伴的喜好。漸漸地,孩子會知道選用對方很可能會接受的物品
自閉症兒童在與同伴玩耍時經常面對很多困難。很多時候,當我們的孩子被同伴搶走他們正在玩的玩具時,他們會不知道如何處理。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可能比較被動,不作任何反應;有的孩子可能會很急躁,繼而情緒爆發;部分孩子可能會用極端的方式取回玩具,例如把玩具搶過來,對同伴作出攻擊性行為。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講解當上述情況發生時,我們可如何幫助表現得較為被動的孩子。關鍵是有系統地培養他們的「敢言」技巧。 在真實有同伴的社交活動之前,家長可以先在家中開始練習,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做法: 1) 設置孩子有欲望的情境,教孩子做出選擇 例如,到達遊樂場後,詢問孩子「你想玩滑梯還是鞦韆?」 閱讀時間時,問孩子「你想看這本書嗎?」 2) 設置一個你會惹惱孩子的情境,教他表達自己的不滿 例如,當孩子在玩火車時,不時把他的手拉開,教他說「不要這樣!」 當孩子打開他的食物盒時,拿走他最喜歡的零食,教他說「這是我的!」 3) 設置一個你將惹惱孩子的情境,教他如何透過肢體動作來捍衛自己 例如,試著拿走他的食物盒,教他要把食物盒握緊 試著拿走他的平板電腦,教他可以用背部擋著 當孩子熟悉了作選擇,並能夠更穩定、一致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時,我們可以進一步在不同的地點,使用不同的材料及加入同伴,模擬物件被搶走的情況。舉例說,如果你一直跟孩子在家使用火車玩具練習敢言技巧,你可以把火車玩具帶到社交場合,先練習由成人搶走孩子的玩具,如果孩子能敢言,可以進一步練習由同伴搶走玩具。透過有系統的實踐,孩子會對這些社交情況有更好的認識,能更獨立地參與社交活動,減少成為受害者的機會。
一個常常聽到對ABA治療的誤解是「ABA會令兒童成為被動的人,不會教導獨立思考,而只是訓練對特定的指令做出反應」。其實ABA治療的理念與任何學習過程相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孩子都應遵循一些規則或行為要求,並執行常規,以便有效地學習。由於大多數自閉症孩子缺乏社交動機,和社交及環境意識薄弱,因此我們有必要將「配合家長」和「及時作出反應」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以確保他們在社區中的安全,令他們容易被照顧,並加快他們學習的速度。 一些父母甚至老師對孩子聽話的行為習以為常,忘記為孩子創造思考、作出選擇和獨立的機會。為了避免長期依賴成人的指示或提醒,我們應該早在幼兒時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主動性的機會。以下是一些建議: 視自理規律為與孩子合作的任務。雖然年幼的孩子不能完全獨自完成自理規律,但我們可以通過減少輔助來增加孩子的主動性、注意力和獨立性。例如,當我們幫他們穿襪時,我們可以拉開襪頭並將襪放在腳的前方,然後等待孩子找到襪的位置並主動將腳放入襪中。我們也可以在其他常規應用相同的方法,如刷牙,洗澡和穿衣,令孩子的主動性逐漸提升。 在日常規律和熟悉的活動中「創造意外」。當一個例行規律或活動成為孩子的習慣時,我們可以在當中創造一些小問題,讓孩子思考並試圖解決。一些簡單的例子是將他的其中一隻鞋藏起來,不為他的水瓶裝水,把他的物品放在錯的地方等等。 給予不太具體和沒聽過的日常指令。不要常常說“穿鞋”,我們偶爾要說“準備離開了”或他沒聽過的指令,讓孩子從你的表現和當時的情景中推斷出他需要做些什麼。 儘管上述建議不難實施,但孩子畢竟非常習慣於跟隨明確的指示,他們也很難一下子變得很主動。為了避免令他們困惑或沮喪,我們應先從一個或兩個他們最熟悉並且最有動力完成的規律或活動開始。
他今年15歲,患有自閉症,就讀主流學校。問他在學校有沒有朋友,他説有。問他的朋友是誰,想不到他説:「我不知道,我忘記了他們是誰。」追問他跟朋友在一起會做什麽,他支吾以對。我知道他很希望跟同學一起玩耍,建立友誼,可是,老師告訴我,他在學校沒有朋友。 要幫助這位學生成功交友,需要一套全面而有系統的社交課程。我認為其中一個首要目標,是教他選擇朋友。我建議了一個課程,叫「想和誰玩?」,目的是要教他學會選擇社交互動的對象。 第一階段:教導學生辨別適合及不適合特定活動的人物特質,例如:「誰最適合在課室一同玩耍?」優良特質包括擁有相同興趣、相同年級、善於合作、喜歡玩遊戲及一起玩過的人;不良特質包括惹麻煩、愛撒謊、控制慾強、不能集中注意力和年齡太小的人。第二階段:幫助學生列出可能會選擇的朋輩清單。 第三階段:學習根據自己的選擇開始計劃活動。 第四階段:學生和老師一起回顧計劃成果。 第五階段:教導學生根據活動本身,在適當的候選名單中選擇不同的朋輩。 第六階段:讓學生使用同樣的過程和機制作出判斷,選擇活動。 「想和誰玩?」是一個屬於「社交互動」領域的課程。根據我導師的著作《編織社交網絡》,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涉及人與人相處的必要技巧,例如:接近他人、回應別人的邀請、保持遊戲中的互動、解決社交問題、等待、輪候、參與遊戲、幫助別人、維護自我、談判和做決定等。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互動過程會變得越來越精細和複雜,這些技巧,變得尤其重要,可以稱得上是「生存技巧」。 原文:Oh!爸媽 – 【馮耀文】無朋友
我們相信,優質的AP教學法™(APM™)能幫助每一位自閉症人士發揮其最大潛能,讓他們變得更獨立,擁有更美滿的人生。
立即報名以獲取更多有關ABA及自閉症的資訊。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
港島中心
九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