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中,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診斷標準包含四項行為症狀。其中一項為:「刻板或重複的動作行為、物品使用或言語(例如:重覆地揮動雙手、把玩具排成一行或旋轉不同物品或玩具、鸚鵡式重複句子、用特殊或創作語句作溝通(稱公園為媽媽,因為每次都是媽媽帶小朋友去公園遊玩)等)」。儘管展現這些重複性行為並非診斷的必要條件,但這些行為已逐漸被視為自閉症的核心特徵之一,並經常在口語中被稱為「自我刺激行為(stimming)」或「刻板行為」。
隨著社會對自閉症症狀與行為表現的認識提升,自我刺激行爲已成為大眾關注的一部分,也是在自閉症(Autism)及發展障礙社群中經常被討論的主題 。以下我將會簡單分享家長們可以如何應對重複性行為,但開始前我們先來一起了解自我刺激行爲的本質。
自我刺激行爲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它們能直接給人帶來良好感覺,或舒緩不適。這被稱為自動強化
(automatic reinforcement)。即使不是所有自我刺激行為都來自同樣或單一原因,但這是常見的原因之一。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自我刺激行爲都是有問題的,要記住,一般人也會有自我刺激的行為。例如繞頭髮、玩弄掰手指關節、轉筆等等,都是一般人會重複的行為,但這些行為很少會影響生活或工作表現。因此自閉症兒童的一些自我刺激行為,如在房間來回踱步、重複台詞、照鏡子做鬼臉,也可能完全無害。然而,當我們發現自我刺激行為會影響學習、社交互動或安全性,這時就有必要考慮是否需要介入。舉例來說,若孩子重複地把教具排成一行或在課堂中鸚鵡式重複句子而無法跟隨課堂指令、影響與朋友互動,或可能造成自我傷害,則需進一步觀察與處理。
當家長們決定介入的時候,第一步我們要先觀察和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父母可以嘗試觀察孩子的行為,其發生的時間以及其後的反應 (例如:發生行為之後有否回應他人,有否察覺照顧者已經離開或情緒有否改變等)。如果家長們發現重覆性行為出現在多個不同的情境,尤其是在獨處時, 那麼該行為是自我刺激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第二步,我們要在沒有出現自我刺激行為時給予讚賞,讓孩子明白這是我們期望的適當行為。
第三步,當孩子在投入自我刺激時我們可使用溫和的轉移注意策略,讓兒童的注意力投入在我們的對話或活動中,從而減少進行自我刺激。
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地教導兒童功能性的替代行為,例如教導有趣的適齡的玩具和活動以減少無聊時的自我刺激行為。
我們要明白完全消除自我刺激行為並不現實,也非必要。對某些孩子而言,壓抑這些行為可能會造成壓力與疲憊,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在處理行為問題時,我們應該要仔細觀察和分析,準備有系統而靈活的計劃,根據孩子的行為和反應作出適當的調整,耐心地與孩子一起練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