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閉症孩子的康復訓練過程中,遇到孩子不聽話、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總是在所難免的,為了消除一些孩子的問題行為或者誘導孩子做出家長或老師期待的動作,就會選用強化物,但是為孩子選擇強化物,你能用對幾個?
- 強化物必須有獎勵性:
我們很多時候為孩子挑選我們認為喜歡的、益智的玩具,作他們的強化物;但卻忽略了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喜愛。要知道孩子是否真的喜愛那件玩具,方法很簡單。- 你只需觀察孩子會否在玩那件玩具時,展示出興奮的動作/表情
- 讓孩子選擇時,他會否挑選那件玩具
- 孩子會否為了得到那件玩具,而推動到他努力接受訓練,去賺取玩具。會的話,正確/嘗試回覆行為應該會上升;相反,行為沒有改變/下降的話,代表那件玩具對孩子的獎勵性不強。
- 強化物的獎勵性有機會會不停改變的,我們要根據以上指引,不時作出觀察著 孩子的行為。
孩子必須要在表現出我們希望看見的行為情況下,才能獲得獎勵。物以罕為貴,讓孩子自由/免費地享有強化物,由於他們可能玩膩了,因此玩具的獎勵性會大大減少(註:除非是在我們正觀察孩子是否喜愛,或試圖重燃孩子對之前喜歡的一些玩具的興趣的話,我們也可以適當的讓孩子免費享用強化物);所以,建議大家盡可能不要使用一些很難監管、扣留的強化物。
正如剛才規則提及,更多元化的強化物可以讓我們在進行訓練時,循環使用,保持孩子對強化物的新鮮感,減少玩膩的機會。但假如孩子喜歡的強化物只局限於兩、三種時,你可以把孩子最喜愛的,保留作訓練孩子一些最重要的行為示使用。

剛接受訓練的孩子可能未必很在意家長/老師們的稱讚(例如:微笑、擊掌、搔癢等),但只要你在提供強化物時配合這些社交元素,獎勵孩子。久而久之,這些稱讚也會變得有獎勵性。用這些社交元素來表揚孩子的好處是:它本身就比較自然,而且我們希望在將來的日子,逐步為孩子戒掉這些外在的強化物,讓他們不需倚賴這些,也能有效地學習。

每天/每隔一段短時間,大家不妨在互聯網、家中的玩具箱搜尋或到玩具店逛逛,看看能否找到一些有趣的新玩具或新玩法,拿來和孩子試玩。有時候試驗未必一次就成功,可能需要多試幾遍或嘗試一些不同的玩法。同時,孩子作自我刺激行為所帶來的感官刺激也能帶給我們一些靈感。例如:孩子喜歡一些視覺的刺激(例如:看會轉的),萬花筒、液體沙漏玩具、波子機等可能是不錯的選擇。孩子喜歡一些聽覺刺激,我們可以選擇樂器、兒歌等。孩子喜歡一些觸感刺激,我們可以選擇跳彈床、黏土、搔癢等。一般而言,自閉症孩子都對有因果關係元素的玩具較感興趣,例如:按按鈕就會發聲、會動、發光等。有不同玩法或不同難度玩法的玩具也是比較容易找到孩子喜歡和好玩的。
適合孩子年齡的玩具在使用時比較自然,家長/老師在社區獎勵孩子時不會太明顯,孩子比較容易被接納。同時,家長也能更輕易協助孩子培養較豐富和高層次的遊戲。

驚喜往往就能增加本身獎勵性。家長們可以換一個包裝方法把強化物送給孩子,例如:把強化物放進「魔術袋/盒子」裡,完成訓練後,配合興奮刺激的氣氛,送出強化物。這同時能增加家長、教材、訓練地點的獎勵性。
尤其是初期接受訓練的時候,最理想是你能在孩子完成回應/行為後的一秒內送出強化物。這能大大協助孩子把行為和強化物連繫起來,讓他們更清楚知道何謂恰當的行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時機不對的話,孩子可能已經忘記了強化物獎勵的行為,減少他將來表現出恰當的行為;更嚴重的,是這可能會鼓勵孩子在完成恰當行為後的其他不當行為。但是,當孩子掌握了行為和強化物的關係後,我們就要有系統地慢慢延長獎勵的密集度,使獎勵來得更自然。
Related Article: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 15 rules of reinforcement (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