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的必備條件不僅包括閱讀,寫作和數學方面的早期學術能力,還包括學習動機,社交和情感發展,語言技能和常識。對於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由於他們獨特的能力和缺失,他們需要俱備更多重要的技巧才能成功應對學校生活: 滋擾性行為: 無論孩子是去幼兒園還是小學,首要的準則是滋擾性行為,如重複性的行為和發脾氣,應保持在最低水平。如果孩子無法應對教師的批評,或者很容易被教室裡的某些裝飾分散注意力,孩子不能很有效地學習。在主流環境中,大多數教師不希望花時間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引至對教學的干擾。異常行為也會不可避免地令同輩留意孩子的問題,從而在社交互動中產生更多挑戰。 自理能力: 除了規範和替代滋擾性行為外,接近完美的自理能力是另一項重要的技巧,因為它決定了孩子在學校所需要的協助,更重要的是,也影響了同輩對他的觀感。以便為小學做好準備,孩子必須非常流暢地進行所有自理程序,包括換衣服,用不同的餐具進食,以及使用洗手間。除了自理程序之外,孩子還應該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咳嗽時要蓋著嘴巴,用紙巾有效地擦鼻子,並在進食時保持自己清潔。 學習能力: 自閉症兒童具有獨特的學習風格,但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相容。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基於時間,已說教為主,及非個人化。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輔助學習的需要,我們必須確保他們擁有必要的替代技巧和策略,以便在課堂上獨立學習。學習能力可以細分為針對小組和學校環境的行為規範,學習動機,持續和自己主導的專注力,解決問題能力,從反饋中學習,和推理能力。 社交能力: 為了減少被取笑和欺凌的機會,及增加在學校建立成功友誼的可能性,孩子應該具備社交意識,包括能夠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理解社交概念和規範,理解自己跟別人的差異。高級的社交技巧,如有效地尋求幫助、敢言、道歉及解決社交衝突,對孩子適應學校多變的社交環境至關重要。 有人可能會懷疑患有ASD的孩子需要多年才能為上學做好準備。這可能是真的,因為學校或主流環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交環境,對我們的孩子並不容易。對許多孩子來說,主流學校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他們可能在學業和社交方面都面臨長期的失敗。為了幫助孩子在學齡期充分地學習及過正面的學校生活,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學習方式和興趣謹慎選擇學校。
自閉症孩子在理解抽象的社會線索和社交互動方面存在困難。他們一般對改變非常敏感,很難與他人溝通互動。上學同時意味著他們開始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例如在小組學習,經歷環境的轉變,需要和同學建立友誼等。學校可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 我們很榮幸能邀請到一位前校長與大家分享她對融合教育,這個專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而設的支援系統的看法。 受訪者: 伍家珍校長伍家珍校長在教學行政、SEN支援及學校輔導方面擁有超過20年經驗,亦為多間教育機構擔任教育顧問。 伍校長亦有作書《教育孩子的50條法則》及定期於報刊專欄撰寫文章,並獲邀到美國、沙巴、香港及南京等地進行講座,與大衆分享教育心得。 融合教育在主流學校的角色和支援 1. 什麼是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一個支援系統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學校的學習中。 現時,融合教育在主流學校是以三層架構支援模式進行的。第一層是全校性支援主要由教師於課堂教學時施行。第二層是小組支援,多於課外時間進行。學校會有不同的課後小組(如社交訓練,情緒管理等)以支援有持續學習困難的學生。第三層是個別支援,獲得個別支援的學生都有相對嚴重的特殊教育需要。教育心理學家和學校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問題和需要進行個案會議,並為他們設計對應的個別化支援計劃以針對那些學生的需要聚焦支援。 政府每年都會給學校發放特殊教育津貼。學校可按校情運用這項津貼,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例如安排情緒管理訓練, 社交技巧訓練,言語治療,職業治療等等對應的服務。 2. 你們怎樣識別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 會如何幫助他們? 我們相信儘早識別,儘快提供對應的服務,最能幫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因此我校每年都會有小一入學分班試。屆時我們會安排學生參與不同的社交遊戲,從而初步了解這些準小一生的社交技巧,專注力和情緒管理狀況。經驗告訴我們,這種測試方式比傳統筆試更能找出有特殊教育需求,尤其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專注力缺失傾向的學生,因為他們往往在這三方面的能力都較弱。如能及早識別則可以儘早給予他們針對性的支援和訓練,減輕相關學習障礙為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們會在暑期時的小一預備班,或放學後為這部分學生安排小組訓練。主要是與關溝通和社交相關的訓練,例如: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還有社交技巧訓練,放鬆自己的方法等等。很多在初入學時不能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表達自己的學生,在接受過兩年的小組訓練後在這幾個方面均有顯著改善。 除了對應的小組訓練,我們還會在學校政策上進行針對支援調整。例如改動學校的時間表,把一些需要較多專注力的課堂安排在上午時段完成,而午膳後學生相對疲憊,我們一般會安排一些較為輕鬆的課堂以配合學生下滑的專注度。此外,有些學生對教師的評語頗為敏感,學校的輔導人員也會適時建議教師調整語氣和語調,提高學生對相關評語的接受程度,以收改善之效。 3. 你認為學校在有效地實行融合教育方面有什麼困難之處? 我覺得最主要的困難是老師的處理經驗不足,相關先備知識不全及支援人員隊伍匱乏。要有效地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首要任務是要找出他們的問題和原因,然後才能找到適當的方法去幫助他們。例如,我們學校有一個自閉症的學生,我們在頭三年也找不到他發脾氣的原因。有一天,我們有一個十分有趣的講座。他告訴我他不想去,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禮堂太嘈吵。我才知道他發脾氣的原因是他對聲量非常敏感,尤其討厭揚聲器發出的聲音,所以他經常在禮堂鬧情緒。自此之後,我們讓他自由選擇到禮堂參與集會或留在圖書館裡看書。有了選擇後,他發脾氣的頻率也明顯減少。 每一個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了解他們所需,理解他們發展的強弱機危才能對應地給予最適切的支援,而教師和輔導人員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往往就和支援是否到位掛鈎。可惜現時香港並沒有像歐美等先進國家一般,委派專科特殊教育教師及專業輔導團隊針對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入班或抽離支援,本港主流學校教師缺乏設計特殊教育課程及實行相關教學的技巧,也不可能像特殊教師那麼全面。因此,我們也可參考歐美等地行之有效的方法,為學校提供相應的具專業知識和教育技巧的特殊教育教師到校服務,以支援主流學校教師的課堂教學。 此外香港的主流課程內容多,學習量大,而相應的授課時間明顯不足。試想想,老師要在班上教學,在追趕課程時還要兼顧和回應每個學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和各種需要。先撇除經驗的問題,一個老師很難同時把這兩件事都做好,這就是為甚麼歐美等地會委派特殊教師入班支援並安排專業支援團隊成員包括輔導員,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社工等駐校服務的原因。 4. 你認為怎樣能更有效地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融入學校? 首先需要有特殊教育方面的專才在學校負責策劃和進行學校教職員的訓練。 在新的制度下,每間學校會視乎入讀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數目而獲得對應的加強特殊教育津貼。在援助資金增加下,學校應該有更大的彈性和資金來支援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但如何善用這些增強的支援津貼,惠及校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往往就是支援是否到位的關鍵。就觀察所見,相同的資金援助下,校內有熟悉特殊教育的專才負責策劃、推行和監察的學校,他們的支援效率往往比其他學校為佳。 第二是聘請額外的特殊教育老師或專才。現時主流教學的老師的課時偏多,工作量大,庶務工作也相當繁重,教學、備課和庶務已佔去老師很多的工作和休息時間,再要騰出時間去照顧及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對老師而言,許多時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近年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社工、特殊教育統籌教師等政策,都說明了在學校發展整全的成長及學習支援團隊實屬刻不容緩. 額外的特殊教育老師或專才能減輕一般老師的工作負擔,同時更能有效地處理和幫助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第三是建立一個關愛互助,友善包容的學校環境。 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尤其是自閉症的小孩,他們往往不能正確或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們不需要關懷和愛。他們和其他的孩子一樣,需要一個充滿愛和關懷的環境讓他們去感受和學習身。我曾遇過一個學生每到午膳時間便會在課室鬧情緒,後來我們發現那位學生是因為覺得午膳時,課室太嘈吵而感到很不安,因而情緒不穩。為了協助老師和那個孩子,我安排了他到校長室和我一起吃飯。那位孩子與我共度了四年的午膳時間,每天聆聽著他對人事物的獨特看法讓我對自閉症孩子的想法、處事和需要有更大的了解,也發現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強,能一點一滴地明白一些社交和情緒的狀況,逐漸掌握到一些社交技巧。 畢業時,那位學生送了一對小熊給我。男小熊的手上拿着一束花。他對我說,以後我都不能和你吃飯了,那麼我送你一隻小熊,以後他就是我,陪你一起吃飯,女小熊的頸項圍有圍巾,是想提醒你冬天要注意保暖。他的媽媽熱淚盈眶地對我說:「我從未想過兒子竟然會主動要求買禮物,有意識地選購禮物以表達對你的協助的謝意。」過去多年與有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相處,見證了充滿關愛的環境可以讓他們學會關懷和關心別人,而這些經驗也成為我堅持去把融合教育做好的動力。 最後是適當的家長教育。 學校只是教育的其中一個部份。要有效地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學校和家長必須互相信任,彼此配合。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家長需要明白他們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樣,接納他們的限制,尋找他們的強項,根據子女的需要並參考教師和專家的建議,從而作出適當的調整和幫助,就好像剛才一個很怕嘈吵的學生為例子,我們應該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作彈性的調動安排和要求。如果家長只盲目地要求兒子必須與其他學生同一安排,反對學校的彈性處理做法,只會引發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在過去16年工作的日子,我遇過很多不同的家長,和他們面談時,他們往往也會表達一件很擔心的事,就是自己的子女會成為被欺凌的目標。 在我們中心教導過的學童中,確實有部分遇過不同程度的欺凌事件,例如被改花名、誣告,或被指示做一些犯規的事情等。一些研究指出, 被欺凌的人往往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缺乏朋友的支援。 患有自閉症的學童,由於行為、 興趣、甚至外形上的差異,他們很容易成為欺凌者的目標。另外缺乏良好的社交和溝通技巧,也令他們在被欺凌的時候不懂得處理或保護自己,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受到欺凌或誤以為欺凌者是他們的朋友。 傳統的處理方法一般是教導受到欺凌的學童向老師舉報,校長或其他成年人使欺凌者得到懲罰,可是這樣往往會令欺凌事件變得在暗地裡進行。有些人仕主張教導受到欺凌的學童盡量不要給予反應,讓欺凌者覺得無聊。可是,就算受到欺凌的學童不給予反應,其他旁觀者也可能會有反應,令欺凌者覺得有趣。而且很多時候,受欺凌的學童刻意扮演沒有反應的行為,已經足以令欺凌者覺得有趣。 在我們中心,我們會花很多時間教授學童社交技巧,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此外我們亦會教導學童以下技巧去應付及避免受到欺凌: 分辨欺凌和戲弄 自閉症的學童很多時也不理解別人行為的動機,很多時也辨別不到是否處於欺凌事件當中。因此教導學童解讀別人的動機,分辨何時是同儕間的戲弄,何時是威脅性的行為是十分重要的。 遠離欺凌者 教導學童在小息,午膳,或其他時間遠離欺凌者,減少不愉快事件的機會。 明白欺凌行為 讓學童明白欺凌者想要的反應,教導學童改變自己在欺凌事件的行為反應,從而減少欺凌者在欺凌過程中得到的樂趣。 另外讓學童明白自己的哪些行為(如自我刺激或說話內容)容易令自己成為目標,讓學童加強控制自己的某些行為,減少欺凌者的藉口。 壓力管理 教導學童如何放鬆及應付情緒也是重要的一環。若他們在欺凌事件中感到過份恐懼或壓力,往住會令情況更糟。教導他們情緒壓力管理的方法,可幫助他們減低在欺凌事件中的過份反應,減少引發欺凌事件的誘因,也減少事件對學童情感上的傷害。
自從孩子出生後,以下想法在家長腦海裏重複了無限次。 「國際學校比本地學校的教育更優質嗎?」 「甚麼是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IB)?」 「在現實當中我是否可以/可能為我的孩子尋找到一間功課及考試比較少的學校呢?」 「我應如何為我的孩子準備升學面試?停一停,想一想,其實是否應該先了解面試內容呢?」 「好了,現在有A, B, 及C學校讓我選擇,我應該選擇哪一間呢?」 雖然這些問題會不斷循環,但這是作為家長解決問題的工作責任之一,以下這條問題十分值得我們思考。 甚麼類型的教育最適合你的孩子? 我們深信所有學生都有無限潛能。最重要是他們有能力去學習。但首先我們要明白及欣賞每一位學生也是與別不同的,沒有一個萬能的公式能適合所有人。以下幾條問題將帶領你朝正確的方向思考以上的問題。 你的孩子學習目的是甚麼呢? 這個問題幫助你思考孩子適合甚麼課程。 你的孩子可如何有效率及愉快地學習? 這個問題有助你選擇最適合孩子的學習形式及環境。 哪類型的老師最能協助孩子成長? 老師需要採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嗎? 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期待我們下一次的討論!
不少教職員認為自閉症學生上課不專心及影響其他同學學習。(視覺中國) 融合教育,原意是讓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得到平等學習機會,發展所長。可是,香港的融合教育在制度,政策和實行方面均出現很多問題,例如過分着重考試成績,資源不足,缺乏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等。 文:馮耀文(行為治療顧問) 近幾年,媒體報導有關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的問題越來越多。根據平機會在2012年發表的報告,大約30-70%受訪教職員認為自閉症學生缺乏自我概念,上課不專心,學業成績較差,及影響其他同學學習。有20-43%的教師更明確表示,不接受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上課。 雖然融合教育受到不少質疑和反對,可是仍然有很多業界人士和家長,鼓勵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根據自閉症教育權威Ronald Leaf博士的分析和我的經驗,支持者相信融合教育,可能因為以下九大謬誤: 1. 融合等同成功 很多家長安排自閉症兒童接受早期訓練,目標是要讓子女成功入讀主流學校。可是,一些學生縱使被主流學校取錄,卻因缺乏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行為管理,未能跟上課程進度,加上社交困難和行為問題,幾年後被學校勸退。 2. 融合等同進步 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可以接觸到特殊學校沒有機會學習的科目和課題。可惜,很多自閉症學生不會透過觀察有效學習,而且較難在人多的班房專心上課,未能吸收老師教導的知識,令學習進度變得非常緩慢。 3. 融合令學生變乖 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較少出現行為問題,可能是因為朋輩影響,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比特殊學校高,和有效的課室管理等。但是,亦可能是因為學校安排專人特別照顧,不斷提示,甚至把他們隔離,讓他們任意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些過分遷就的做法,不但不會幫助學生自律,而且有機會寵壞他們,令他們在其他環境更容易做出滋擾行為。 4. 融合幫助學生建立友誼 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有很多機會與同學互動和建立關係,尤其在幼稚園和初小時,同學一般比較容易相處。可是,到了高小和中學後,同學的忍耐力較低,容易衝動,未必會包容有獨特社交行為的自閉症學生。縱使他們被接納,兩者的關係有如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未必可稱為友誼。 5. 學生在特殊學校會學習問題行為 自閉症學生在特殊學校可能會模仿同學的問題行為。可是,這個情況在主流學校亦會出現。關鍵在於老師能否有效教導學生分辨恰當和不恰當的行為,顧及其後果,並適當運用獎罰來處理。 6. 只有主流學生才可以作為學習榜樣 品學兼優和受人歡迎的主流學生,確實可以當其他同學的榜樣。可是,期望自閉症學生以他們的社交行為和讀書態度作目標,可能太過遙不可及,容易令學生感到失敗和失望。其實。無論是主流學生,或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都有值得學習和欣賞的地方。 7. 有進步等同理想學習環境 很多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在品行和學業方面有進步的表現,令人鼓舞。可是,這些進步可能是因為學校過分遷就,對學生期望較低。所以,我們不能排除他們在其他學習環境會有更佳的表現。有些學生在初小表現有進步,但當升上高小或初中,由於課程越來越深,社交環境越來越複雜,進步未必可以持續。 8. 不斷遷就學生等同有效策略 一些主流學校的老師,會為自閉症學生制定個人化的教材,或拆細學科的內容讓全班同學一起學習,這些做法用心良苦。可是,心智較成熟的自閉症學生,可能會因此感到自己負累了其他同學,而其他同學亦可能會埋怨自閉症學生拖慢全班的學習進度。香港的教育制度,主張操練,着重考試成績;若果減少教學內容,學生未能追上所有課程要求,對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造成很大壓力。 9. 身處主流學校等同融合 如果自閉症學生身處主流學校,不是跟其他同學一樣學習相關的知識,和其他學生沒有互動,情況就等於飲茶「搭枱」,不是融合。真正的融合,是要讓他們參與課堂的學習,和其他同學社交,達致共存和互相需要。 香港的融合教育,有不少成功例子,令人嚮往。可是,要幫助自閉症學生真正融入主流學校,不但需要學校配合,而且要學生具備基本的學習條件,包括:自律,時刻留心,保持冷靜,懂得如何於群體學習,能透過觀察吸收知識,對朋輩有興趣,和具備基本社交技巧等。這些條件,不是每個自閉症學生都擁有;但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出路,因為香港除了主流學校,還有特殊學校,及一些接收了很多特殊需要學生的「特色」學校,甚至專為自閉症學生而設的學校。這些學校,可能更會針對自閉症學生獨特的需要和能力,讓他們有效學習不同科目的知識和實用技巧,發揮所長。 原文:香港01博評 -【來稿】「融合教育」必然好?支持者的九大謬誤
大部分家長通常都很著急,希望把孩子送到主流學校上課,和其他小孩一樣享受校園生活,但他們卻很多時會忽略孩子是否準備好應付學校急促的課程。他們普遍都以抱著一個「慢慢自然就會適應」的心態,還不行的話,就聘用影子老師或陪讀來幫忙。但大家一定要清楚了解這究竟是怎樣的幫忙,否則,孩子不但未能追趕課程的要求,嚴重的更會令孩子的行為問題增加,學習動機減退! 以下是一系列有效的影子老師支援計劃指引,以供各位參考: 1. 能清晰和具體地列出學生的短期和長期學習目標 (例如:學生可以獨立地跟著全班同學一起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獨立地完成進入課室後的常規,包括:把書包掛在椅背上,然後拿出功課文件袋放在桌上準備交功課等)。 2. 能有系統地把學習目標逐步拆細,然後好好計劃如何把這些訓練階段連繫起來,以達到長期目標 (例如: 長期目標為每當老師叫大家朗讀時,學生都可以獨立地跟著朗讀)。那麼,我們的短期目標可以是如下: 階段一: 影子老師坐在學生後面,每當老師叫全班朗讀時,影子老師馬上為學生提供一些肢體協助(例:指著旁邊的同學,提醒學生要跟著做)。 階段二: 影子老師站在課室裡的一邊,但學生仍然能看到她;每當老師叫全班朗讀時,學生能獨立地跟著做(即:已不需再倚靠在之前階段的大量協助),影子老師可向學生微笑,舉起大拇指,以示鼓勵。 階段三: 於開始此階段前,和學校老師先作溝通。影子老師站在教室外監督學生有否做到我們的要求(即:跟著全班同學一起朗讀),然後,影子老師可以以手勢告訴學校老師學生剛才的表現,讓老師表揚及為學生提供獎勵/讓老師提醒學生。 3. 每星期分析數據和紀錄,以評估訓練/治療階段的成效。 假如:學生大部分的表現都能達到我們的短期階段目標,我們可以有系統地開始進階的階段;相反,數據顯示出學生一星期的表現都未能穩定地達到我們的短期階段目標,我們就要去了解原因,例如:紀錄數據方法是否錯誤?學生這星期是否生病了?影子老師有否正確地施行程序?我們是否有需要再加以培訓老師,讓她有足夠的教學技巧來正確地施行程序?此行為的短期階段目標對學生來說是否太困難?如果是的話,我們就要把此階段再加以拆細。 4. 定期監督和培訓假如影子老師沒有相關教授患有自閉症學生的經驗,定期的監督和培訓是必須的。這才能更有效和迅速地使學生掌握技巧。 5. 學生的治療團隊和學校、家長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系統和關係,以便各單位互相合作和配合,以支持學生繼續進步,慢慢能在不需密集的影子老師輔助下,在主流學校裡獨立和快樂地學習。 家長們,謹記,當您決定是否要為孩子聘用影子老師時,您應要考慮你的個案能否達到以上條件。然後,您要跟相關治療單位好好討論支援服務是否有一個清晰的長期目標,並且有計劃週詳的短期階段來有系統地幫助孩子達到學習需要。否則,隨便聘用一個影子老師就如聘請陪讀書僮一樣,孩子並沒有學到甚麼,過程途勞無功。而且,我們可能只執著於把孩子送到學校,卻白白浪費了本來可以用來訓練他語言、認知技巧等的時間和資源。
我們相信,優質的AP教學法™(APM™)能幫助每一位自閉症人士發揮其最大潛能,讓他們變得更獨立,擁有更美滿的人生。
立即報名以獲取更多有關ABA及自閉症的資訊。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
港島中心
九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