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由於無法持續專注,很多時都無法獨立完成工作。 家長或老師往往需要不斷提示他們,以確保他們能完成工作或活動。 例如當孩子換衣服時只穿了內褲便停止,需要家長提示他們才能繼續穿上外面的褲子。 其實我們可以利用計時器這個小法寶去提升孩子這方面的專注力。 準備工作 首先,家長要準備一個視覺化計時器,透過影像讓孩子清楚看到時間減少。 家長可以在不同的電話應用程式輕易找到這種計時器。 數位計時器對沒有時間概念的孩子來說較為抽象難懂,所以不建議在起初階段使用。 另外,家長也要準備令孩子有動機練習的增強物。 準備好後便可以開始練習。 訓練內容 第一步,孩子明白在時間結束前要停止計時器。 家長可調較計時器至十秒,然後告訴孩子要在計時器響鬧前按停。 若孩子不明白,家長應提供直接輔助。 當孩子按停計時器後,家長應立刻稱讚孩子能夠在計時器響鬧前按停,然後直接給予增強物。 當孩子明白第一步驟之後,家長便可要求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工作,並要求他們在工作完成之後直接按停計時器。 若孩子未能在計時器響鬧前完成工作,家長應先清楚向孩子指出計時器已經響了,因工作太慢,所以不能得到增強物,然後要求他們從頭再嘗試。 訓練要領 我建議家長在起初階段選擇一些簡單的工作,例如收拾數個積木。 因為這些工作不用太多技巧,家長亦能容易輔助他們。 當孩子明白要和計時器鬥快之後,家長便可以要求他們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不同的工作。 家長應緊記必須確保這些工作都是孩子能獨立完成的,否則便不要要求他們在特定時間內完成了。 當孩子掌握了要盡快完成工作的概念之後,家長便應慢慢增加孩子工作的份量,例如起初工作可以在數秒內完成,之後可慢慢加長至數分鐘。 最後,家長可以泛化要求至日常生活的工作或活動,例如在計時器響起前穿好衣服或完成刷牙。 記得在初始階段的強化物是很重要的,但當孩子建立了專心而快速完成工作的習慣後,家長便可慢慢減少利用計時器及強化物。
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潛力,患有自閉症兒童也是如此。然而,許多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由於缺乏服從性,也就是不聽話,而無法開始他們的學習之旅。孩子不服從的表現可以是被動的(例如:無視指示)或主動的(例如:抱怨和哭泣、變得暴力或傷害自己)。我們要明白的是,孩子的不聽話可能是故意的,但也可能是由於缺乏理解或動機。 AP新加坡中心的臨床總監黃美珊女士在上部分的文章中,提供了有關如何提高服從性的分步指南。在這裡,她會提供一些家長、照顧者或老師可以參考的提示和考慮因素,以提高孩子的服從性。 提示和考慮因素:如何讓孩子遵守並跟從指令 提示1:貫徹執行 儘量只提出你有信心貫徹執行的任務,因為貫徹執行代表你可能需要協助孩子完成任務。例如,如果你要求孩子收好玩具,但孩子並沒有做,你或者需要手把手的協助孩子收好玩具。你必須堅持到底,否則孩子可能會學到不聽話或者不服從是可以的。 提示2:提供給孩子有興趣的選擇或強制的有興趣的選擇(必要時) 如果孩子表現出很多的控制行為,這可能是一個考慮因素。提供給孩子有興趣的選擇(例如,「你想要冰淇淋還是想看視訊?」)。必要時,提供強制的有興趣的選擇(例如,「你想現在洗澡還是兩分鐘後洗澡?」)。 提示3:先從孩子喜歡的簡單而且有動力的任務開始,之後才探索他/她不太喜歡的任務 首先讓孩子做一些簡單而有動力的事情。一個好的例子是,讓他們吃最喜歡的零食或者玩他們最喜歡的玩具。這樣做的好處是,當他們遵循你的指令時,你會有機會表揚和獎勵他們。漸漸地,過渡到孩子不太喜歡的指令,當孩子有遵守指令時,要繼續給予他們表揚和獎勵。 提示4:在簡單、有趣和喜歡的任務之間加插不太喜歡的任務,以促進服從性 將不太喜歡的任務加插在簡單、喜歡的任務之間,這樣做更容易促進和增加服從性。 提示5:保持一致的期望,並給予一致的後果 一致性是關鍵。要確保規則是相同的一致的,並貫徹執行。不要更改規則,因為這可能會令孩子感到困惑或者混亂。 提示6:必要時,早點讓步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作出讓步,特別是如果你知道孩子可能會升級為更嚴重的行為,例如發脾氣。另外,如果你因意外情況而貫徹執行已定的規則,也建議儘早讓步。假設孩子在繁忙的商場裡要求吃冰淇淋,而你知道如果拒絕他的要求,他就會發脾氣,那你應該在他第一次要求冰淇淋時,就給他。 提示7:要記得表揚和獎勵孩子的良好行為 當孩子遵循指令時,要獎勵他/她。很多時候,父母會在孩子表現不佳時關注孩子,但當他們表現良好時,卻忘了獎勵他們。請時刻記住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 提示8:當孩子不服從時要保持冷靜,以避免孩子故意的不服從行為所引起的反應 當孩子不遵循指令時,你應該保持冷靜並儘可能保持中立。有的時候,孩子會故意表現出不服從以引起你的反應。保持中立可以阻止這種故意的不服從行為。另外,生氣可能會導致更混亂的情況,有時甚至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考慮這裡提供的提示,並閱讀「如何讓孩子遵守並跟從指令?(上)」的分步指南。這份完整的指南會幫助你成功令孩子聼從你的指令和聽話!
家長的疑問:我的兒子今年6歲,患有自閉症, 經過2年的訓練,現能主動與人打招呼並保持目光接觸, 但他仍有自我刺激的行為,如搖頭及手部不自覺地搖晃等動作,在公眾場所少不免令我有點尷尬,請問除了當場喝止之外,我可如何處理呢?長遠來說又可如何根治或改善呢? AutismPartnership 的建議: 在我超過二十年治療自閉症患者的經驗當中,常遇到家長提問有關如何干預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的問題。其中,大部分孩子的年紀都相對地年長。幼兒年紀小,還不懂事,問題大概並不急切;但是,隨着孩子成長,自我刺激行為逐漸突出,甚至惹來外間歧視目光。 雖然行為看來既奇怪,又不大尋常,但是明白沉迷於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卻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環顧四周,你會察覺到其實正常發展的人也同樣有一些自我刺激行為,例如:有些人總是常常撥弄頭髮、抖腳、把腳趾捲起,咀嚼口香糖等 ‧‧‧我們作這些行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想要得到那種過癮的感覺。它能消磨時間;在沉悶時,又能刺激五官。有時候,這些行為甚至是我們消減壓力和困擾的渠道。 其實,自閉症孩子的情況也是一樣。他們大部分的遊戲和社交技巧都相對較弱,導致孩子一整天都百無聊賴,唯有借著沉迷在自我刺激行為來消磨時間。正常發展和患有自閉症孩子的差別就是在於這些行為不至於影響他們學習,以及日常生活,而且,這些行為的頻繁和強烈程度都不至於突出。由於我們某程度上都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所以我們都克制自己的行為,使其不至奇怪。相反,基於部分自閉症孩子對社交認識的缺乏或對別人看法的不在乎,令他們的自我刺激行為頻繁和強烈得多。 處理自我刺激行為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我們要相信這些行為並不是一種需求。外間有些人會視這些行為是自閉症孩子的一種需求、是必要的,我們卻不贊同。我試舉例:我們不會視一個巧克力愛好者瘋狂吃黑森林蛋糕的行為為需求。同樣地,我們視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為愛好和渴望,有時候,亦可能會是用來舒減壓力或困擾的應對方法。 假設孩子沉迷在自我刺激行為的目的是作消磨時間之用途的話,我會作出以下四項建議: 1. 建立和教導適當的替代技巧:語言和認知很多時候都是自閉症孩子的課程重點,但遊戲和娛樂技巧卻很容易被忽略。一個有效的遊戲技巧能教導孩子如何有建設地利用他們的自由時間。大家可嘗試有系統地把遊戲技巧逐步拆細,然後一步步為孩子提供訓練,這是一個能有效地減少孩子作自我刺激行為的好方法。 2. 建立和教導日常生活常規或家務:孩子越來越大,教學範圍亦不再局限於遊戲技巧,家長也可考慮教導孩子一些適齡的家務,例如:準備晚飯常規﹝於晚飯時間前在飯桌上為每人放置一套餐具,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 在你教導了一些以上兩點提及的技巧後,你對干預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就會倍感容易。由於孩子已學懂了一些替代技巧,你只須在孩子作這些行為的時候作出停止,然後把他們的專注力轉移到他們已學懂的遊戲或家務上。 4. 在孩子沒有作這些行為的時候或在他們有建設地利用時間時,把握時機,提供鼓勵、讚賞和獎勵。有些情況可能需要採用到一些具體的行為制度。由於行為制度的程序頗為複雜,家長有機會需要一些訓練才能更有效地採用,我們將來會就著行為制度再多作解釋。 家長們在干預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時無需感到擔心害怕,因為問題不會因此而惡化的,同時,亦不會引起其他問題;相反,如果我們選擇不干預的話,孩子的問題只會日益嚴重。在沒有接受適當治療的情況下,自閉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是不會逐漸消失或得到根治的。切記我們在停止孩子作這些行為時,教導他們一些正確的技巧亦同樣非常重要。 假若孩子作自我刺激行為的目的是作舒減壓力或困擾的話,由於這相對地較為複雜,處理手法也不太相同。我們會在日後的文章裡討論。 資訊提供: Toby Mountjoy (董事) Toby Mountjoy 董事Toby Mountjoy先生是註冊行為分析師 (BCBA),持有「應用行為分析學」碩士學位。於治療各類型的自閉症人士有超過20年經驗,且得到Ronald Leaf博士、 John McEachin博士及Mitchell Taubman博士的悉心培訓。 除了監督及帶領AP在香港、韓國、菲律賓及新加坡分部逾100名員工,當中包括臨床心理學家、應用行為分析顧問及治療師,亦為世界各地的學校、機構及家庭提供諮詢服務。Toby Mountjoy先生曾為數本有關治療自閉症的書籍撰寫部分章節。另於2007年創辦了愛培自閉症基金及奧柏學校,為自閉症學童提供更多服務。
讓孩子獨立完成日常常規能培養獨立性,提高孩子對環境的認識,並增加孩子的注意力。有些時候,孩子因為受環境影響干擾或缺乏持續注意力而無法獨立完成常規任務,導致家長要提醒孩子繼續或指導他們才能完成常規。 以下,我將與你們分享如何調整常規的選擇和向你的孩子提供幫助,以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減少家長的輔助監督。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一些必備技能如:有能力完成常規裡的步驟,能應用視覺表和有能力持續關注一段時間。 做出常規的選擇 雖然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獨立完成更多常規,我們也需要理解孩子的長處,決定從哪個常規開始或教導。常規的步驟應該包含著孩子已經學會的技巧。例如,如果常規的步驟需要孩子換鞋,他們需要先有能力獨立脫/穿鞋。在轉向複雜的常規之前,先關注或練習基本、簡單的常規,以發展孩子的獨立性。 日常常規 簡單 複雜 準備上學 換上校服 換上校服接著收拾書包 午餐時間 洗手 洗手過後接著準備餐具 學校裡 把背包放進櫃子裡,然後拿出水杯/點心盒到課室裡 把背包放進櫃子裡,然後拿出水杯/點心盒到課室裡。接著自己向老師點名 協助 協助類型 肢體輔助孩子或用語言告訴他們如何完成常規,會降低孩子的獨立性。為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觀察力,視覺表會比較適合學習目標的實現。另外,利用視覺表也能減少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你也可以用不同視覺表教導常規。例如可以是翻轉頁類型(像個日曆), 圖片條或工作清單。根據孩子的能力選擇符合他的視覺表。如果孩子能使用翻轉頁類型,教導過程就能利用同翻轉頁類型教導常規。 提供協助 開始的時候,把視覺提示擺在孩子能看見的地方。例如在教導洗手這個常規任務時,視覺提示可以放在桌面或牆上。 這樣能減低操作的複雜性,也能讓孩子能更順利跟從視覺表。另外,剛開始的時候,你也可以指導孩子完成所有常規的步驟。過了幾個回合的練習,你就可以開始淡化協助。以下例子顯示如何漸漸淡化協助。 第 1 階段:根據圖片做出指示然後引導孩子完成所有步驟 第 2 階段:根據圖片做出指示並指向完成步驟的物件或位置,讓孩子自己完成餘下步驟 第 3 階段:根據圖片做出指示但不指向完成步驟的物件或位置 第 4 階段:允許孩子自己獨立完成步驟 發展獨立能力 家長的監督 當您的孩子能夠利用視覺提示獨立完成常規時,您可以開始減少對孩子的監督。逐漸增加您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直到您能夠走出房間。如果出於安全考慮,需要和孩子在同一房間內,您可以嘗試逐漸減少您對孩子的關注,讓他嘗試自己獨立完成。以下我列出如何能減少您對孩子的關注的例子: 第 1 階段:成人在小段距離內關注孩子 第 2 階段:成人在小段距離內,80% 的時間關注孩子 第 3 階段:成人在小段距離內,50% 的時間關注孩子 第 4 階段:成人在小段距離內,20% 的時間關注孩子 循序漸進減少視覺表的輔助提示 […]
對於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例如:發脾氣,尖叫,大吵大鬧,離座,亂衝亂撞,隨處抓東西,擲物,甚至打人和自殘等。這些滋擾性行為,不但防礙孩子的學習和社交能力,而且會影響個人情緖、自身安全,別人和周圍環境,必須及早正視。 疫情期間及開學復課後,由於居家限制引起的生活學習方式變,加之心理壓力的相互作用,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行為問題的反復。行為問題複雜多變,受不同因素影響;管理方法多樣,因人而異。以下十個步驟,希望有助管理患有自閉症兒童不同的行為問題: 1. 了解小孩生理狀況和背景 例如:年紀,成長發展,診斷歴史,身體狀況,喜好,強項,不足,學習模式等。 2. 確立行為問題和嚴重程度 清楚定義行為問題:發脾氣是什麼意思?哭?尖叫?罵人?用拳頭打人?在地上滾來滾去?分析行為問題的負面後果,亦即風險因素,直接影響行為管理策略的強度和急切性。 3. 分析行為的性質和功能 行為問題是身不由己?還是一種手段以達到某些目的? 4. 評估小孩能力 了解小孩能夠做什麼,和不能夠做什麼,可以幫助制定小孩學習應做的行為。 5. 制定即時及積極的行為管理策略 若行為問題是身不由己,便要舒緩小孩的不安,和提升他們的抗壓能力;若行為問題是一種手段,重點是要治本,根據小孩的能力,教導應做的行為。 6. 有效運用強化物 強化物是小孩學習的動力來源。 7. 確保一致性 一家人和相關人士,同心合力,互相幫忙。 8. 冷靜正面實行 先決條件是要跟小孩有正面關係,並有足夠的強化物作鼓勵;當行為問題出現時冷靜作出即時對策,但最佳時機還是要在小孩沒有行為問題時正面進行教導和管理。 9. 客觀量度進度,檢討效果及作出調整 檢視小孩的行為問題有沒有減少,更重要的是該做的行為有沒有增加。效果不佳,便要改變對策;效果良好,應調高目標,期望更佳表現,和讓他們在不同情況表現出來。 10. 尋找專業人士協助 若小孩的情況沒有明顯改善,建議及早尋找合資格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協助。
部分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小朋友和家人上街時,經常會突然鬆開照顧者的手,飛快地跑開。這些行為往往令家長感到很煩惱,一方面擔心小朋友會遇到危險,另一方面也會感到尷尬,因為很多時候他們需要在街上追著小朋友跑或大聲叫他們停下來。 其實很多時侯,小朋友跑開並非因為他們頑皮,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危險意識,想做便做。 當他們看見自己喜歡的地方或物件 (引誘)時,他們便立刻奔跑去想到的地方。遇到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教導小朋友跟從及等待的技巧。 第一階段 – 跟著走 家長可以準備代幣或貼紙,找一個小朋友不容易及少機會跑開的地方 (例如家中或大堂),然後對小朋友說:「我們現在練習跟著走,不跑開。」,家長可先拖著小朋友,以平常速度走兩三步,然後讚賞並給他一個代幣或貼紙。其後,家長需重覆以上步驟,直到他儲滿所有代幣或貼紙,然後即時給予獎勵。這階段的目的是要讓小朋友明白走路時要跟著大人,找一個小朋友不大機會跑開的地方可令成功率提高。當小朋友可以穩定地跟著家長走路時,家長可以慢慢提高要求,例如要求小朋友跟著走五至六步,甚至更長時間才給予一個代幣或貼紙。 第二階段 – 容忍引誘 當小朋友明白跟著走的意思後,家長便可展開第二階段的訓練。這階段的目的是要讓小朋友即使看見喜歡的地方或物件(引誘),也會繼續跟著大人走,不跑開。在這階段,家長可先在沒有引誘的地方作為練習的開始,並給予代幣或貼紙作獎勵,當小朋友得到數個代幣或貼紙後,便可以開始往一些較高危(有引誘)的地方走,這時侯家長應頻密一點給予小朋友代幣或貼紙,以提醒他們應有的行為。 第三階段 – 教授溝通語言 對於一些語言能力較高的小朋友,我們可以在這階段教授他們「利用語言指出他們想去的地方」。當家長看見小朋友有慾望去某個地方,可立刻口頭提示小朋友:「說,我想去那邊!」。 當小朋友跟家長說了一次,便立刻答應他,並慢慢和他一起走到目標地點。若小朋友在口頭提出之前跑走,家長應立刻阻止他成功跑走,並對他說 :「你沒有跟著我走!」, 再回頭倒退數步,作為不跟著大人走的後果。當小朋友每次皆能跟著走,不跑開,並能運用語言提出想去某一個地方時,家長可以開始叫小朋友等一下或拒絕小朋友。若小朋友能冷靜聽從,家長應大大地獎勵他! 第四階段 – 減退代幣或貼紙 在這階段,家長可以開始拖長給予貼紙的時間,也可以在小朋友跟從走一段路後才給一個代幣或貼紙,最後甚至可以不用代幣或貼紙,直接去到目的地才給予小朋友獎勵。例如先對小朋友說:「我們去超級市場,記著要跟著走不跑開!」,然後一直走到目的地,中途若小朋友跑開,可以回頭走一段路,再重新開始。 歡迎到“AP課堂”,免費學習更多ABA技巧及課程。 資訊提供: 王勵勤 (Autism Partnership 應用行為分析治療課程總監) 王勵勤王勵勤小姐為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擁有行為分析的碩士學位。於2001年加入AP, 為個別個案進行ABA訓練。 她經驗豐富且資歷甚廣, 負責個別治療、小組訓練及 ABA為基礎的教室。 自2005年起, 她致力培訓本地、新加坡及日本各級別的治療師及導師。 她現負責監督個別個案、治療師培訓、為各家長提供支援及海外諮詢服務。 她亦定期赴美國洛杉磯總部接受Ronald Leaf博士和John McEachin博士的培訓及持續進修。
在第二部分,我們將討論如何幫助當被同伴搶走玩具時,態度表現得過分強硬和極端的孩子,他們可能會把玩具搶過來,對同伴作出攻擊性行為等等。孩子表現出這些行為可能是因為先前的經驗,通常「搶過來」對於獲得他們心儀的物件非常有效。此外,當出現不合他們心意的事情時,他們很容易感到沮喪,他們愈是沮喪,就愈難以表達自己或使用適當的方式獲取自己想要的物件。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當孩子出現搶奪的行為時,不要讓他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即使這麼做或會導致他們出現更嚴重的行為問題,但是父母當下態度要堅定。但是,就長期而言,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有積極處理的方法,預先教孩子在遭遇挫折時要如何處理,例如,教他們透過給出建議,以適當的方式有效地拿回物件,而不是去搶奪。 (有關提高受挫能力的課程及教學請參閱APSPARKS網上資源平台上的教學文章:如何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 以下簡單的練習有助於孩子練習給出建議的技巧。 1) 「我們輪流吧,我先」 A) 示範說明 先由父母假扮孩子,然後示範目標語句。 B) 角色扮演 鼓勵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練習,並使用目標語句。 C) 給予反饋 給予反饋及獎勵。讓孩子體驗使用目標語句帶來的好處。 D) 真實情景 當孩子能夠在角色扮演中更加流暢地使用目標語句後,讓他在真實情景中練習,並給予相應的反饋和獎勵。 注意事項: *孩子可能需要單獨練習輪候技巧 *剛開始練習時,選用並非孩子十分喜愛的玩具,這有助於他們成功掌握目標語言。之後可以通過使用他們非常喜愛的玩具來逐漸增加難度 2) 「你玩這個怎麼樣?」,同時拿另一個玩具給對方 A) 示範說明 先由父母假扮孩子,然後示範目標語句和給出物品的目標行為 。 B) 角色扮演 鼓勵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練習,並使用目標語句和目標行為。 C) 給予反饋 給予反饋及獎勵。讓孩子體驗使用目標語句和目標行為帶來的好處。 D) 真實情景 孩子能夠在角色扮演中更加流暢地使用目標語句和展示目標行為後,讓他在真實情景中練習,並給予相應的反饋和獎勵。 注意事項: *剛開始練習時,將另一件玩具放在非常近的位置,然後逐漸移向較遠的位置 *在單獨的練習中,孩子可能需要先學會通過面部表情、特徵、年齡段等來了解同伴的喜好。漸漸地,孩子會知道選用對方很可能會接受的物品
自閉症兒童在與同伴玩耍時經常面對很多困難。很多時候,當我們的孩子被同伴搶走他們正在玩的玩具時,他們會不知道如何處理。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可能比較被動,不作任何反應;有的孩子可能會很急躁,繼而情緒爆發;部分孩子可能會用極端的方式取回玩具,例如把玩具搶過來,對同伴作出攻擊性行為。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講解當上述情況發生時,我們可如何幫助表現得較為被動的孩子。關鍵是有系統地培養他們的「敢言」技巧。 在真實有同伴的社交活動之前,家長可以先在家中開始練習,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做法: 1) 設置孩子有欲望的情境,教孩子做出選擇 例如,到達遊樂場後,詢問孩子「你想玩滑梯還是鞦韆?」 閱讀時間時,問孩子「你想看這本書嗎?」 2) 設置一個你會惹惱孩子的情境,教他表達自己的不滿 例如,當孩子在玩火車時,不時把他的手拉開,教他說「不要這樣!」 當孩子打開他的食物盒時,拿走他最喜歡的零食,教他說「這是我的!」 3) 設置一個你將惹惱孩子的情境,教他如何透過肢體動作來捍衛自己 例如,試著拿走他的食物盒,教他要把食物盒握緊 試著拿走他的平板電腦,教他可以用背部擋著 當孩子熟悉了作選擇,並能夠更穩定、一致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時,我們可以進一步在不同的地點,使用不同的材料及加入同伴,模擬物件被搶走的情況。舉例說,如果你一直跟孩子在家使用火車玩具練習敢言技巧,你可以把火車玩具帶到社交場合,先練習由成人搶走孩子的玩具,如果孩子能敢言,可以進一步練習由同伴搶走玩具。透過有系統的實踐,孩子會對這些社交情況有更好的認識,能更獨立地參與社交活動,減少成為受害者的機會。
我們相信,優質的AP教學法™(APM™)能幫助每一位自閉症人士發揮其最大潛能,讓他們變得更獨立,擁有更美滿的人生。
立即報名以獲取更多有關ABA及自閉症的資訊。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
港島中心
九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