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我在世界各地培訓的行為治療師,總數應該超過500個。培訓過程,會接觸到很多自閉症學生和家長。 當中一位學生,今年4歲,很被動,不愛說話。 「轟隆轟隆….」實習生拿着Thomas玩具火車逗他。 學生面露笑容,望着火車,伸手想拿取:「呀…呀…」 實習生把火車拿開:「你想要火車?要説什麼呀?」 學生站起來,望着實習生微笑。 「想要就說吧!」實習生把火車藏到身後:「說吧!說吧!」 學生趴到實習生的大腿上,嘗試把火車搶過來。 實習生輕輕推開學生:「你要説:『請給我火車!』」 學生有點不耐煩,用手拍打實習生的身體。 「說吧!請—給—我—火—車—」 學生哭了,跌到地上大吵大鬧。 我忍不住走到實習生身旁,拍拍他的肩膀,示意讓我來處理。 等了一會,當學生比較冷靜的時候,我蹲下來,輕輕扶起他,並向他展示Thomas火車。 他面紅紅,眼濕濕,還在喘氣。我什麼也沒有說,當他望向火車那一刻,我知道他還想得到它,便即時用鼓勵的語氣説:「車!」然後立刻把玩具火車放到他的手中。 他站起身子,安靜地伏在枱上,把火車推前推後,細心觀看它的輪子滾動。 我打開玩具火車的按鈕:「轟隆轟隆….」然後輕輕從學生的手上拿開火車,讓火車慢慢駛到我那邊。 學生興奮地望着火車,然後望了我一眼:「呀…」 我立刻再把火車交給他,並用很欣賞的語氣說:「車!」讓他明白,説了「呀!」一聲,我已經感到非常滿意,希望他下一次會説「車」。 重複練習,誘發小孩多發聲後,將來便可以教他説「火車」,「給我火車」,「給我Thomas火車」等更長的句子。 實習生向我解釋:「我覺得他能夠說火車….」 「我明白你希望學生多說話,但是,你不停說話,他哪有機會說話呢?」我微笑説:「到底是誰要練習說話呢?是你?還是學生?」 對於很多自閉症小孩,說話是很困難的;不斷要求他們說話,可能會令他們感到很大壓力,甚至對說話感到很反感。 要幫助小孩說話,首要和他們建立正面關係,多玩遊戲和玩具。要讓他們明白「發聲的威力」,例如展示玩具時,若小孩發出任何聲音表達,立刻提供該玩具作為獎勵,令他們覺得説話很容易,而且可以即時獲得想要的東西。尤其是當小孩主動發聲時,一定要立刻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不是乘機強迫他們說困難的語句。 若小孩能夠體驗「發聲的威力」,便會喜歡説話,便會自己多加嘗試。到時再跟他們練習較複雜的語言課程,治療師便可以教得輕鬆,小孩學習也會感到成功。 原文:Parentings Headline! 親子頭條 -【行為分析】自閉症小孩不說話, 不要叫他說
要教自閉症兒童社交遊戲“Rainbow Leader”,他們首先應具備一些遊戲需求技巧: 配對技巧 顏色概念 掃描技巧 核對能力 https://youtu.be/9lb5Tz_F-Zk 回顧ABA技巧– 社交遊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AIGkMvaZc
香港的政策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支援不足,甚至拖延了他們在重要階段時應接受的治療。Kasey父親也曾嘗試讓兒子接受不同的治療,幸好在朋友介紹下帶著Kasey來參加了AP的訓練。Kasey從去年的11月開始進行訓練,期間的轉變甚大。Kasey父親提到Kasey本來並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要,社交能力也較弱,他亦十分擔心Kasey的如廁問題。經過數個月訓練後,Kasey在各方面顯然有很大的進步。在以下影片裡,Kasey父親分享了他的感受和Kasey在生活中的蛻變。我們一起看看吧!
行為塑造是每一位好教練或老師時常會運用到的教學技巧。此技巧最重要的一環是透過工作分析,把孩子需要學習的技巧分拆為小步驟,由淺入深,由簡單至複雜,一步步引導孩子學習到目標行為。例如當足球教練訓練學員時,也會把技巧分拆。在訓練球員能夠把球準確地一傳到位前,會先教導學員用正確的姿勢把球踢出,定位長傳,定位短傳,移動中長傳,移動中短傳等等。教練運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把一個不懂踢球的學員塑造為一個足球好手。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運用行為塑造為小朋友作語言模仿的訓練?當中又有甚麼事情需要注意呢? 1. 訂立最終的目標行為 有清晰的目標行為我們才能制定清晰的計劃。在訓練時,應該時常檢視孩子現有的進度與我們所訂立的最終目標行為的差距,從而知道孩子距離目標是否越來越近。 2. 把目標行為分拆為數個層次或階段 訂立了目標行為,便可把技巧分拆,將目標行為分為數個層次或階段。我們可以回想及留意自己在做目標行為時的細微步驟,或觀察別人做該行為的步驟來訂立不同階段。 3. 獎勵與接近最終目標的行為 當孩子作出與目標行為有關連的行為時,便應立刻給予獎勵,不要等待孩子做到目標行為才給予獎勵。(例:若最終目標訂為孩子能夠準確地說出「豬」,但孩子現時不會模仿任何聲音,那麼當孩子能發出任何聲音時便應給予獎勵。) 最初的階段可能會與最終的目標行為有很大的距離,但我們應在孩子能夠做到初步的行為時,便給予獎勵。當孩子能夠穩定地做到第一個階段時,便把我們的要求提高至下一個階段才給予獎勵,如此類推,直至孩子能夠完全掌握最終的目標行為。(例:當導師要求孩子作出聲音模仿時,孩子能夠穩定地發出一些聲音,導師便可以開始對聲音的準確性有要求。) 4. 使用區別性獎勵 孩子能夠做出與目標行為有關的反應才給予獎勵,無關的行為則不給予獎勵。(例:若已達至要求音準的階段,便應在孩子發出與豬相似的聲音時才給予獎勵,不相似的聲音便不給予獎勵。) 行為塑造可以廣泛應用在不同的技巧訓練上。由於學習過程可能需要在短時間(約5分鐘)内做多次相同的練習,我們在訓練時應營造一個有趣的學習環境。而每一輪的學習亦應該以成功作為結束,以維持孩子的成功感,保持學習動機。 原文: Oh!爸媽 -運用行為塑造(shaping)令教導孩子變得輕鬆
什麼是社交遊戲?如何教導自閉症兒童培養社交遊戲興趣?讓我們告訴你! 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展示了一些我们教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交游戏: 1. Rainbow Leader 彩虹領袖2. Hammer Game 打傻瓜3. Hawk in the Chase 老鷹抓小雞4. Hanky Panky 掉手帕5. The Typhoon 大風吹 https://youtu.be/xQAIGkMvaZc 配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c9IomxN4
不少教職員認為自閉症學生上課不專心及影響其他同學學習。(視覺中國) 融合教育,原意是讓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得到平等學習機會,發展所長。可是,香港的融合教育在制度,政策和實行方面均出現很多問題,例如過分着重考試成績,資源不足,缺乏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等。 文:馮耀文(行為治療顧問) 近幾年,媒體報導有關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的問題越來越多。根據平機會在2012年發表的報告,大約30-70%受訪教職員認為自閉症學生缺乏自我概念,上課不專心,學業成績較差,及影響其他同學學習。有20-43%的教師更明確表示,不接受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上課。 雖然融合教育受到不少質疑和反對,可是仍然有很多業界人士和家長,鼓勵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根據自閉症教育權威Ronald Leaf博士的分析和我的經驗,支持者相信融合教育,可能因為以下九大謬誤: 1. 融合等同成功 很多家長安排自閉症兒童接受早期訓練,目標是要讓子女成功入讀主流學校。可是,一些學生縱使被主流學校取錄,卻因缺乏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行為管理,未能跟上課程進度,加上社交困難和行為問題,幾年後被學校勸退。 2. 融合等同進步 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可以接觸到特殊學校沒有機會學習的科目和課題。可惜,很多自閉症學生不會透過觀察有效學習,而且較難在人多的班房專心上課,未能吸收老師教導的知識,令學習進度變得非常緩慢。 3. 融合令學生變乖 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較少出現行為問題,可能是因為朋輩影響,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比特殊學校高,和有效的課室管理等。但是,亦可能是因為學校安排專人特別照顧,不斷提示,甚至把他們隔離,讓他們任意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些過分遷就的做法,不但不會幫助學生自律,而且有機會寵壞他們,令他們在其他環境更容易做出滋擾行為。 4. 融合幫助學生建立友誼 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有很多機會與同學互動和建立關係,尤其在幼稚園和初小時,同學一般比較容易相處。可是,到了高小和中學後,同學的忍耐力較低,容易衝動,未必會包容有獨特社交行為的自閉症學生。縱使他們被接納,兩者的關係有如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未必可稱為友誼。 5. 學生在特殊學校會學習問題行為 自閉症學生在特殊學校可能會模仿同學的問題行為。可是,這個情況在主流學校亦會出現。關鍵在於老師能否有效教導學生分辨恰當和不恰當的行為,顧及其後果,並適當運用獎罰來處理。 6. 只有主流學生才可以作為學習榜樣 品學兼優和受人歡迎的主流學生,確實可以當其他同學的榜樣。可是,期望自閉症學生以他們的社交行為和讀書態度作目標,可能太過遙不可及,容易令學生感到失敗和失望。其實。無論是主流學生,或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都有值得學習和欣賞的地方。 7. 有進步等同理想學習環境 很多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在品行和學業方面有進步的表現,令人鼓舞。可是,這些進步可能是因為學校過分遷就,對學生期望較低。所以,我們不能排除他們在其他學習環境會有更佳的表現。有些學生在初小表現有進步,但當升上高小或初中,由於課程越來越深,社交環境越來越複雜,進步未必可以持續。 8. 不斷遷就學生等同有效策略 一些主流學校的老師,會為自閉症學生制定個人化的教材,或拆細學科的內容讓全班同學一起學習,這些做法用心良苦。可是,心智較成熟的自閉症學生,可能會因此感到自己負累了其他同學,而其他同學亦可能會埋怨自閉症學生拖慢全班的學習進度。香港的教育制度,主張操練,着重考試成績;若果減少教學內容,學生未能追上所有課程要求,對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造成很大壓力。 9. 身處主流學校等同融合 如果自閉症學生身處主流學校,不是跟其他同學一樣學習相關的知識,和其他學生沒有互動,情況就等於飲茶「搭枱」,不是融合。真正的融合,是要讓他們參與課堂的學習,和其他同學社交,達致共存和互相需要。 香港的融合教育,有不少成功例子,令人嚮往。可是,要幫助自閉症學生真正融入主流學校,不但需要學校配合,而且要學生具備基本的學習條件,包括:自律,時刻留心,保持冷靜,懂得如何於群體學習,能透過觀察吸收知識,對朋輩有興趣,和具備基本社交技巧等。這些條件,不是每個自閉症學生都擁有;但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出路,因為香港除了主流學校,還有特殊學校,及一些接收了很多特殊需要學生的「特色」學校,甚至專為自閉症學生而設的學校。這些學校,可能更會針對自閉症學生獨特的需要和能力,讓他們有效學習不同科目的知識和實用技巧,發揮所長。 原文:香港01博評 -【來稿】「融合教育」必然好?支持者的九大謬誤
遠處可以看到Etash正與兩位年齡相約的孩子,座在兒童書桌的旁邊,開心地玩大富翁遊戲。他看上去與其他5歲的小孩子沒有分別 – 表現開朗,留心和健談。但實際上Etash在印度約2歲半的時候,曾被診斷患有自閉症。在那個時候,醫生建議Etash接受一些治療,例如:言語治療。 當時,Etash不只是語言接收不良,他亦無法給予任何反應、目光接觸或認知能力等。Etash的媽媽–Jai–對他不尋常的遲緩說話能力和行為,立即頓時響起警號。在確診他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診斷(ASD)之後,Jai立即從網上搜尋有關自閉症的資料和治療方法。因此,她認識到有關ABA(應用行為分析)治療法和Autism Partnership (AP)。Jai和她的丈夫決定立即搬到香港,並為Etash報讀AP的治療課程。 經過近2年的治療,Etash現在可以很流利地說話,他亦可以同時回答多個一個的答案,並學會了如何以邏輯性方式思考,例如:他會告訴Jai午飯他想吃什麼或會主動尋求幫助或問路。在家中,Jai會設計不同的任務給予Etash去做,例如:他學會了如何用洗衣機洗衣服,並且學懂如何在超市內購物。當參加足球或籃球練習時,Etash再不需要Jai在旁邊,並能按照教練的指示完成練習。最能讓Jai感到最開心的是Etash能夠叫她“媽媽”了。 Jai說:『我花了一些時間才學懂,如何能夠幫助我的孩子積極地成長。我相信父母應該學習專注於孩子的才能,而不是他的缺陷。我也學會當他不能達到我們的期望的時候,不應該輕易放棄或感到絕望。』 於五月初,Etash將會完成他的治療及可以準備入讀主流學校。他們打算這個夏天遷往美國居住。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搜集資料,尋找在當地提供ABA治療的機構。
對自閉症小朋友的家長而言,每次讓小朋友給別人打招呼都是一個考驗。很多家長都留意到小朋友雖然沒有視覺問題,但就總不能望着別人打招呼,每每需要提醒才望,一不提醒眼睛就亂望;質素也未如理想,往往只望半秒就不能持續了。家長大多會用不同方法嘗試引小朋友望着自己或別人,如:用手遮擋小朋友兩側的視線、不斷提示「望住我、望住我眼睛、眼睛在哪兒?」、拿起小朋友的手指猛指着自己眼睛等,但這些都不是常常湊效。 一般人會跟別人有持續的眼神接觸除了因為表達禮貌外,更大的原因是希望接收眼睛發放出來很多有用的資訊,如別人是否有留意自己,大家有否看着同一樣事物,有否和自己分享一樣的情感等。自閉症小朋友一般較難明白這些比較抽象的非語言溝通,大部分也不太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致他們會主動跟別人有眼神接觸的動力較低。自閉症小朋友容易被感興趣的事物吸引,如牆上充滿ABC或數字的海報、轉動的風扇等,這通通都吸引了他的視線,他會好好望着你的機會一定大減。再者,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聽到「望住我、望住媽媽」等說話,久而久之"眼神接觸"和"不好玩的任務"成了掛鉤。為了逃避不好玩的任務,小朋友就更加不望別人了。 要有效改善眼神接觸,應着重於教導小朋友真正明白眼神接觸的意義,並在其主動嘗試有眼神接觸時,讓其得到相關的強化物,讓他下次會主動望人的行為會持續增加。利用一些好玩的小遊戲作為訓練,可減少小朋友想逃避的行為。在訓練初期,要先拿走令小朋友容易分心的事物,使你不需要太費力就得到小朋友最大的專注。 練習一:教導小朋友明白望人就知道別人是否也留心你,可以讓你更快得到想要的東西 和小朋友玩一些他十分喜愛的互動小遊戲,如抓癢、飛、按摩或唱歌等。在他最開心、最期待的一刻停下來,等候數秒,就在小朋友主動跟你有眼神接觸的一瞬間,立刻繼續遊戲作為強化物,再加上口頭奬勵他「你望著媽媽,很好,我們一起玩吧」一首兒歌可讓你們有至少有4次的練習哦。 小貼士:訓練初期,或要刻意保持面對面的姿勢,雙方眼睛成同一水平,讓小朋友比較容易成功。待小朋友逐漸掌握,就可回復比較自然的姿勢。亦應慢慢增強難度,如初期只需望1秒就立刻繼續遊戲,掌握後就需要望3秒才繼續,如此類推把時間拉長。 練習二:教導小朋友明白望人會知道別人是否有回應你,可更有效得到想要的東西 手執着小朋友非常喜歡的玩具(或食物),坐在會轉的椅子上,背向小朋友,當他搭你膊頭示意想拿或口頭提出要求時,立刻轉身並望着小朋友。若他當刻已望着你,就可給他想要的作為強化物,再加上口頭奬勵讓他明白是"眼神接觸"的好行為為他帶來奬勵;若小朋友3秒內都沒有主動看着你,可轉身返回原地,代表因為他沒有望所以失去了奬勵的機會了。 小貼士:可從雙方眼睛在同一水平開始,慢慢就變成了小朋友站着、家長也站着的一低一高水平。到小朋友大致掌握技巧時,可將轉身速度放慢,拉長他需要持續眼神接觸的時間。 練習三:教導小朋友注視大家共同注視的事物,以得到所需資訊 預備五個以上的小杯(或小盒子),把全部杯翻轉及一字排開,每個杯中間至少有10 cm的距離,將小朋友喜歡的小玩具或零食放入其中一個杯內。遊戲開始前,先給小朋友一些提示如「我把零食放在"這裏"了」同時眼睛望着藏着小玩具的杯,及指令他可把杯拿開;如小朋友第一次就拿對了,就可以讓他立刻吃掉小零食,因這反映了他剛真的有留意你眼睛;如小朋友拿錯或在估,就應拿掉他的小零食,代表因他沒有望而錯失了機會。 小貼士:訓練初期,看著杯的時間要較長,隨著小朋友越來越掌握技巧,可増加難度至只瞄杯一眼,也把事前的提示漸漸刪去,訓練小朋友要常常自己主動留意別人的眼神。 資訊由Autism Partnership提供 Autism Partnership (AP)於1994年在美國成立,是全球最具規模為自閉症患者提供『應用行為分析』(ABA) 治療的專業機構。AP是由多位專業臨床心理學家、應用行為分析治療顧問及治療師管理,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對一治療、行為干預小組訓練及海外諮詢服務。
我們相信,優質的AP教學法™(APM™)能幫助每一位自閉症人士發揮其最大潛能,讓他們變得更獨立,擁有更美滿的人生。
立即報名以獲取更多有關ABA及自閉症的資訊。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
港島中心
九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