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P教學文章

對於四至六歲的孩童,他們大部分都享受與朋輩一起玩遊戲。在我們機構接受訓練的兒童當中,部分高功能自閉症兒童也享受及期待與朋輩玩耍,奈何他們會因為忍受不了在遊戲中輸掉的感覺, 而拒絕玩遊戲;縱使願意參加遊戲,但若在遊戲中途預計自己會輸掉時,便會大發脾氣,形成社交上的障礙。 當家長們遇上這些情況時,即時的處理手法是接納孩子,給予冷靜的時間及空間,讓孩子離開遊戲,及後再轉移視線到其他事情上。切勿強迫孩子當刻繼續嘗試,避免孩子情緒失控,一發不可收拾。 塑造孩子成為一個接受挫折,不怕失敗及有體育精神的人所需要的是時間及耐性。我們首先應訂立訓練計劃,幫助孩子逐步接受於遊戲中有失敗的情況: 1. 首先留意及記錄孩子在輸掉遊戲時發脾氣的表情、動作、語氣及說話 2. 讓孩子辨識有體育精神與沒有體育精神的行為表現 – 有體育精神的行為表現給予好,沒有體育精神的行為表現給予不好 – 營造一些情境是孩子有機會遇到的情況,並做出一些孩子曾經做過的行為表現 – 隨機做出好與不好的行為表現 – 每次角色扮演後,讓孩子為所有的行為表現評分,當孩子給予正確的評價時,家長便在讚賞中道出有體育精神及沒有體育精神的精髓。(例:係喎,啱啱我無體育精神喎!因為我喊咗,發脾氣,係度鬧人!你講得好好呀!) – 讓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做出有體育精神的好行為 – 預演不同的情況 – 在真實環境中練習(有預告) – 預先提醒孩子在遊戲中失敗或輸掉時要表現出有體育精神 – 每次當孩子遇到失敗後能表現出有體育精神的行為表現,便即時給予讚賞(有些孩子是需要實質的獎勵) – 延遲讚賞及獎勵 ── 由每次給予獎勵變為不定時給予獎勵 – 在真實環境中練習 (沒有預告)

  人生有如一台戲,往往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驚喜,是驚是喜視乎當事人用怎樣的態度面對。 已育2名健康活潑女兒的媽媽沒有想過第3名女兒倖如患上自閉症,當時她感覺很徬徨自責,不知是否她在懷孕時吃了不該吃的食物,或者是她忽略了倖如的需要而使她患有自閉症。 但困難中,上天沒有撇下她們,幸運的是,倖如在較早期已被發現學習上的需要,接受了愛培自閉症基金(愛培基金)所提供的治療服務,倖如媽媽感動地表達: 「我都是本著不妨一試的心態,沒想過她能有這樣的進步。我真是很感激愛培基金對我們的幫助,很希望好像倖如一樣的小朋友可以接受有效的治療。」 以下是倖如媽媽接受訪問的分享: 1.你從何時開始留意到倖如的不同? 因為倖如是第三個小朋友,所以我放在她身上的注意力比較少,並沒有留意她的不同。她7個月時便能叫爸爸媽媽,所以當時我們亦不擔心。 直到她1歲2個月時,她對我們的互動沒有反應,甚至當我跟她說話時,她眼睛也是四處望的。有一次我的二女兒出疹子,我讓倖如在我媽媽家留宿,我的媽媽便留意到倖如的不同,他們猜測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或聽力問題,所以催促我帶她做檢查。 2. 你她在何時確診患有自閉症及開始接受治療? 後來,我帶她到健康院看醫生,護士說幸好能及早發現她的需要,並安排我們預約評估。後來等了差不多一年,倖如才接受評估,當時倖如是2歲3個月。評估報告證實倖如患有自閉症,我當時真的感到很徬徨,不知道可以怎樣做。 3. 當時醫生有否給予你們一些建議?她之後接受了甚麼治療? 醫生給我們不同的治療方案,而我當時很希望她能在言語方面有所進步,所以都查詢了不同的言語治療,可是服務的收費很貴,又或是輪候時間太長。 同時我也有查詢過協康會的服務,我為倖如報讀學前班,親子PLAYGROUP,感統治療及音樂治療。我其實也不太清楚哪種治療最為有效,心想甚麼也試一試。在那幾個月我帶她到不同中心接受不同的治療,可惜成效不太大。她在那些課堂時都有行為問題,一上課就哭了,不停要到外面休息,也不能完成課堂。 4. 你如何得知愛培基金的服務? 上完了那些課程倖如就開始讀幼稚園,當時我很擔心學校不接受倖如的申請,但社工鼓勵我要向學校坦白,若學校能有到校服務,倖如就可以在學校接受訓練。我很感恩學校的校長接受倖如的申請,而她也在學校接受訓練。 就在那段時間我的朋友給我介紹愛培基金的免費ABA治療服務,我就試一試。當時有位工作人員聯絡我,查問倖如的情況。之後,十月就開始治療了。 5. 由你發現倖如的不同,到她接受評估和接受不同治療,直到她能入讀學校,這些對妳造成了什麼影響? 自己的心情最受影響,因為我感到很傷心,為甚麼生了一個有問題的小孩?是否自己吃了甚麼不該吃的食物,因為她的姊姊們都沒有自閉症,壓力很大,覺得很徬徨。治療也很有負擔,也擔心她將來沒有得到改善。幸好我們在早期已發現她的需要,有多些機會追趕同齡的程度。 6. 你可否具體分享一下你之前最擔心倖如哪一方面的發展?以及倖如在愛培基金接受治療後有甚麼進步呢? 我真是很擔心她語言方面的發展,她到愛培前一句說話都不懂說。我也聽過一些家長及老師的分享,有些小孩子到四五歲時也未學懂說話,那時我真的擔心她成長後沒有語言能力。其實學校的校長並不太支持我們停學一個月到愛培訓練,因為覺得一個月的成效不會太大,但我也想給她試一試。 很奇妙的是,在愛培訓練第3天,她已在放學時跟我說「麵包」,她之前只會說BB話,而我也聽不懂她在說甚麼。在愛培上課一星期後,她和我去公園玩時,她會走來對我說要麵包和水。不但懂得運用詞彙,還會主動溝通。她和姊姊玩耍時更主動和反應也快了,在社交互動上進步了,例如,姊姊教她時她明白姊姊的指令,以及眼神接觸多了,也教了她如何用手勢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在最後的課堂老師也讓我們了解到倖如在認知上也進步了,我看見她學會了不同詞彙,也能說出來。 倖如回到學校上課時,老師也因倖如的進步而感到興奮,她能在學校說出不同的物件,也能自己吃午膳及去排洗不再需要老師的幫忙。在這一個月的訓練後,她在家的自理能力也改善了很多,以及在我的引導下她能跟街上的姨姨打招呼。我覺得愛培的訓練很有成效,真的很開心,因為不單止我留意到她的進步,甚至連學校的老師也讚揚她的成長。 7. 倖如的進步對家人的溝通上有甚麼正面影響? 當然全家人都很開心,因為她和家人的互動多了。我們是和奶奶一起住,她能叫「奶奶」,奶奶很是高興。她也會叫兩位姊姊,姊姊也很享受教她東西和她一起去上課。 8. 你有甚麼說話想和愛培的老師說嗎? 我很感謝Quincy 和Joanna,她們真的很用心教導倖如,用不同活動和遊戲教她,她才會有這般大的進步。我很感激所有愛培職員和這機構,若沒有這訓練,她不會有這些進步,我也很感恩愛培給了我女兒這個機會。 我很希望有其他有需要的小朋友也能接受這種治療,就連我身邊的朋友也留意到倖如的進步,我也分享了愛培的服務給他們。我希望我的故事,能讓更多善心人仕願意捐助,令更多小朋友能接受治療。政府的資源不足,一等可能已要等上2年,作為家長真的會很心灰意冷,只因我們都知道小朋友不能錯過黃金期。 9. 最後,你之前提及過你是本著不防一試的心態來讓倖如接受愛培的訓練,現在一個月的訓練完成了,你對我們的服務有何感受或評價? 你們的服務很好和治療很有效,你們不但訓練孩子,也為我們舉辦了不少的親子活動,也有家長講座,讓我們能舒緩壓力。完成一個月的治療後也有跟進服務,希望將來的小組活動能讓小朋友彼此有多些機會互動。

外出吃飯、看電影……平常的家庭樂,但對Carmen一家四口來說,卻似是遙不可及的奢想……只因她有一個患上自閉症的兒子。 3歲半的炫匡相當好動,表情多多,興奮時會手舞足蹈,甚至突然尖叫,「佢好鍾意睇會轉嘅嘢,玩火車(玩具)可以好專注,自己玩一個鐘。初時以為佢好好湊,唔使理佢……」 「佢唔講嘢,單字都唔講,只係『咿咿呀呀』講BB話。」媽媽Carmen初時還以為炫匡與8歲哥哥一樣有學習遲緩,「哥哥係正常小朋友,都係2歲半先講單字,之後一爆就爆到去句子」。 唔望人 活喺自己世界 每豈料,「1歲半去健康院檢查,醫生話佢唔望人,活喺自己嘅世界,2歲半確診有自閉症」。Carmen回想那一刻,「(腦海)空白一片,眼淚係咁流,去見醫務社工排S位(特殊幼兒中心),但社工講乜,我完全聽唔入耳」。 面對孻子患病那種錐心之痛,Carmen只能選擇背人垂淚,「等兩個小朋友瞓晒覺,我就喺房度喊」。幸得丈夫支持和鼓勵,心情總算逐漸平復,「佢話不如開心啲去面對,積極啲搵幫助,會唔會搵啲playgroup畀佢學習下群體生活」。 抹乾眼淚、認清事實,Carmen決心上網搵資料幫助愛兒,最終讓她找到一間專門協助自閉症兒童的慈善機構,還可以讓炫匡免費接受治療一個月。 「第一次叫我做媽咪!」 「(炫匡)3歲之前唔識講嘢,最多只係識講哥哥……(治療)一個禮拜左右,我去接佢放學,佢行出嚟同我講『媽咪!』嗰一刻好開心,就嚟三年,第一次叫我做媽咪。」Carmen憶述那一聲「媽咪!」,還禁不住帶點激動。 「嗌媽咪」只是炫匡進步的起點,「爸爸、車車、餅餅,自己叫乜嘢名、住喺邊,有幾多兄弟姊妹都識得講,冇諗過會進步得咁快」。 說話雖不算多,但炫匡活潑愛笑,採訪期間,他專一地不斷玩滑梯,完全地自得其樂,之後又跟媽媽一起踢波,笑到「卡卡聲」;然而,當他遇上不合意事時,情緒亦會隨時大逆轉嚎哭「扭計」。 「你個小朋友好嘈呀!」 Carmen坦言,炫匡較之前已有顯著改善,過去曾遭受過不少旁人的目光、埋怨……「搭車遇上塞車,佢冇耐性就會叫。試過喺巴士度俾人話:『你小朋友好嘈呀,可唔可以叫佢唔好咁大聲呀!』」 又試過到餐廳食飯,「佢唔鍾意就會大嗌,嗌到成間餐廳嘅人都知道,跟住我就成為焦點,俾人望住」。因為這種擔憂,Carmen從未試過帶兩個兒子到戲院看電影,「我唔敢呀,變相連哥哥都冇得去睇」。 但Carmen從不怪別人,只希望大家對自閉症多一分了解,少一分誤解,「普通小朋友『由一到二』可能好快,一日就可以;但自閉症小朋友可能要教10日,會有個過程,希望大家包容」。 「細佬自閉症大晒咩!」 「點解你成日睇住細佬,冇時間陪我,你錫晒細佬、就晒細佬……細佬自閉症大晒咩!」8歲的哥哥,其實痛錫弟弟,平時最愛黏着玩耍,但當父母將注意力都投放在弟弟身上時,哥哥縱使心裏明白,但難免有些「呷醋」。 「其實佢都係得8歲,我明白嘅。」Carmen難掩心中的內疚,「炫匡去中心上堂,變相哥哥要自己去補習社,自己放學」。她理解哥哥的不滿,於是細心解釋弟弟有特別需要,「我成日同佢(哥哥)講,你哋兩兄弟要相親相愛,細佬渣少少,你要幫助佢」。 慶幸哥哥懂事,即使屢次被炫匡搶玩具而大動肝火,兩兄弟甚至爆發「罵戰」,但Carmen眼中,兩兄弟的感情還是相當要好。 訓練費昂貴 盼獲支援 目前,炫匡也有使用政府提供的免費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惟Carmen覺得成效不彰,「一個禮拜得一堂,(訓練)半個鐘,冇乜顯著進步,靠喺屋企繼續同佢訓練」。 想到將來,Carmen的腦海更充滿問號,「唔知佢會唔會進步,唔知佢可唔可以照顧到自己,我都會百年歸老㗎嘛!」 望着眼前的炫匡,Carmen希望他長大後能幫助更多自閉症患者;但面對目前,Carmen的願望卻更簡單,「我淨係想佢放學出嚟話畀我聽,今日喺學校發生乜嘢事、有乜嘢趣事同我分享」。 Carmen明白到,要完成此簡單願望,只有一個途徑,「自閉症小朋友真係需要好多錢去做訓練,語言、小肌肉、大肌肉,全部都要做,要7,000至8,000蚊一個月,真係afford(負擔)唔到!」她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支援,幫助自閉症兒童家庭。 你,願意伸出援手,為他們出一分力嗎? 循序漸進 重複練習 炫匡進步神速,因為提供治療的愛培自閉症基金用上應用行為分析學習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簡稱ABA),是將一組複雜的命令,有系統地拆成簡單步驟,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使自閉症患者能夠逐步跟從;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溝通、語言、社交行為,認知能力;並透過獎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行為分析監督主任劉彥嫺(Quincy)表示,當炫匡能講到一句完整句子,就會提高練習要求,「我哋溝通會望住人,佢哋講嘢會咁樣(左顧右盼),然後話『我要個波』。所以我哋練嘅時候要有誘因,等佢有動機望住我。佢真係好想要個波,咁佢就會一路講,等佢望住我嗰下就即刻畀佢,佢就會知道『哦,原來望住人先有嘅』」。 此外,機構還會透過其他小遊戲訓練他的記性、模仿能力、甚至安坐在位置上,而每一個訓練都必須重複練習 至怕外人「加把嘴」 行為分析監督主任劉彥嫺表示,與自閉症兒童相處最重要是包容。一般人會因為別人的社交期望而改變自己,他們卻不會,「因為佢哋唔明白啲規矩」。 劉彥嫺又指,父母管教自閉症兒童時,最怕外人「加把嘴」,「好影響家長心情,家長教佢哋(自閉症子女)搣甩一啲固執性行為,家長都要堅持,但係外人唔知頭唔知路講咗一句,可能打亂咗成個月嘅訓練」。 原文: Lifewire – 自閉兒小小世界 注滿母愛

家長如何以正面的態度面對小孩的不同,和小孩一起面對問題,從而選擇有效治療,對患有自閉症的孩童追趕黃金時期是非常關鍵的。 陳先生一發現Annie的特殊需要時,就立刻為女兒尋找不同訓練方法。陳太笑道:「我先生這時已預告我,我將會很忙,但我心想不知有甚麼好忙。但後來發現要不停找有效的治療是不容易。我們轉過不少中心,但很開心Annie在Autism Partnership(AP) 有這樣的進步…我每星期都見到她的改進。」 以下的專訪真實地展示出父母的積極正面,對子女的成長有正面的影響。 1. Annie 何時被確診患有自閉症(ASD)? 大約在Annie 3歲時,老師提議我帶她做一份評估。在2歲時,我也和協康聯絡過讓她做評估,因為當時她的情緒很不穏定,不時發脾氣,而且專注力不足,不過因為排期時間較長,當協康再聯絡我時,她的情況好轉了。所以,我沒有帶她到協康跟進。 後來,老師留意到她的情緒不穩定,就讓我了解情況。她在學校因社交技巧跟不上同班的同學,同學們也不願和她一起玩耍,不論她參與任何的小組都被拒絕,在學校生活不快樂,以致當時的她更加不能控制情緒。她雖然不懂表達,但她能感受別人是否喜歡她。她每天回校上課都有很多情緒,也不願意回學校。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老師甚至要她坐在課室的一角不參與課堂,以防她情緒大鬧。 就在那次的評估她被確診患有自閉症,當時我不太擔心她的學校成績,我反而比較想改善她的語言和情緒表達。我明白她的情況是要和時間競賽,所以我很留意那些治療是否有成效。如果沒甚麼成效,我會立刻為她尋找其他治療,所以在入讀AP 之前我們都報讀過不同的治療中心。 2. 你如何得知AP 的治療服務? 以及她已在AP接受治療多久? Annie在AP已接受9 個月的一對一ABA治療。最初是Annie學校的老師轉介我們到AP接受治療。 當時Annie在其他中心治療也有進步,不過老師覺得她的能力是不錯的,若能接受更合適的治療,她的進步會更多。而她覺得AP的一對一治療很適合Annie,所以我便大膽一試。 3. 在AP 接受治療,你覺得她在哪一方面的進步得最顯著? 我覺得她的情緒和專注力的進步最為顯著。以前當別人拒絕她或指出她的錯誤,以及有些事情在她預期之外發生,她會用頭來撞物件,打自己或撞別人的身體,甚至尖叫。 她在AP接受約2星期的治療後,她的情緒就有改善,而2個月後她的注專力和對四周環境及人物的觀察力得到提升。以前她不理會爸爸和姊姊,和我也只有一半的回應率,但現在她會和家人互動,甚至不熟悉的人和她說話她也會回應。雖然不是每次都會回應,但至少她會自覺地回答,不用我經常提醒她要回應別人。 我還記得在她接受AP治療的3個月後,我帶她到動物園,以前她只會看動物不作聲,但那次她對四周的事物都感興趣,也會主動對四周發生的事物說出意見,而且她在等待看動物時,比從前有耐性,一點脾氣也沒有。 在近這兩個月,我更留意到她和爸爸的互動,除了簡單的回應或要求爸爸扮馬仔讓她騎上,她更會和爸爸玩一些互動遊戲。而與姊姊的互動更有明顯進步,她以前不太理會姊姊,現在兩姊妹能一起玩耍超過一小時,她更會模仿姊姊。 另外,我想她在小組學習得到進步,雖然她在一對一的表現有不錯的進步,但她在其他中心的小組訓練時,表現就比較遜色,所以我和AP顧問 — Kan 都希望她加入Little Learners ,爲學校學習作好準備。 她在AP接受一對一治療約4個多月後,她便加入了Little Learners小班學習。在這兩個月,她更能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和她多了交談。之前她只能一問一答地回應,沒有好奇心去發問。真的很高興見到她的進步。 4. 你可以分享Annie上了Little Learners後的改變嗎? 我覺得她在Little Learners最大的改善是社交和專注力。我最高興的是自從她參加小組訓練後,她能享受和小朋友玩耍和互動。 以前,因為她在學校被小朋友拒絕太多,所以她很害怕,也抗拒和小朋友接觸。我們和她出外郊遊時,她不會跟其他小朋友玩,和小朋友一起也會感覺很緊張,會亂說話。 自從她加入了Little Learners,她願意和小朋友有更多的接觸,更在玩耍中學會了模仿小孩子。我和她去公園時,她會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遊玩。她在課堂時,能聽從老師較長的指令,也能獨立地完成課堂活動,相比一對一的訓練,小組中有較多令人分心的事物,但她的表現都不錯。 5. AP與其他的治療中心在訓練上有什麼不同? AP的一對一服務策略很個人化,針對小孩子的個別需要,所以很有成效。其他的中心都會為迎合家長而著重學校的知識訓練,而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改進的地方和範疇。 以Annie爲例,其他的中心只是短暫或即時處理她的情緒問題,沒有詳盡的計劃訓練她管理情緒。直到加入AP,Kan為Annie計劃了一些詳盡的訓練策略,用了一兩個月的時間改善了她發脾氣的問題。AP也著重改善孩童能促進有效學習的技巧和行為,例如主動回應、專注力及情緒管理等,這些重要的技巧影響各方面的學習進度。同時,AP會為小孩子度身訂造計劃,針對問題的癥結再逐步解決。 6.你有甚麽想對AP的老師說? 我真的很感謝AP的老師,每位老師都很用心教導Annie。我要特別謝謝Kan,她真是很用心和著緊Annie的進步。我從前是不能放心和不會相信某治療方法或方式,即使Annie在進行訓練,我也會在家搜尋不同的方法去訓練她。後來我看見她的進步,就學會放手交給Kan去訓練她了。 真很感謝幫助過她的老師,希望將來Annie會適應學校生活。

在過去16年工作的日子,我遇過很多不同的家長,和他們面談時,他們往往也會表達一件很擔心的事,就是自己的子女會成為被欺凌的目標。 在我們中心教導過的學童中,確實有部分遇過不同程度的欺凌事件,例如被改花名、誣告,或被指示做一些犯規的事情等。一些研究指出, 被欺凌的人往往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缺乏朋友的支援。 患有自閉症的學童,由於行為、 興趣、甚至外形上的差異,他們很容易成為欺凌者的目標。另外缺乏良好的社交和溝通技巧,也令他們在被欺凌的時候不懂得處理或保護自己,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受到欺凌或誤以為欺凌者是他們的朋友。 傳統的處理方法一般是教導受到欺凌的學童向老師舉報,校長或其他成年人使欺凌者得到懲罰,可是這樣往往會令欺凌事件變得在暗地裡進行。有些人仕主張教導受到欺凌的學童盡量不要給予反應,讓欺凌者覺得無聊。可是,就算受到欺凌的學童不給予反應,其他旁觀者也可能會有反應,令欺凌者覺得有趣。而且很多時候,受欺凌的學童刻意扮演沒有反應的行為,已經足以令欺凌者覺得有趣。 在我們中心,我們會花很多時間教授學童社交技巧,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此外我們亦會教導學童以下技巧去應付及避免受到欺凌: 分辨欺凌和戲弄 自閉症的學童很多時也不理解別人行為的動機,很多時也辨別不到是否處於欺凌事件當中。因此教導學童解讀別人的動機,分辨何時是同儕間的戲弄,何時是威脅性的行為是十分重要的。 遠離欺凌者 教導學童在小息,午膳,或其他時間遠離欺凌者,減少不愉快事件的機會。 明白欺凌行為 讓學童明白欺凌者想要的反應,教導學童改變自己在欺凌事件的行為反應,從而減少欺凌者在欺凌過程中得到的樂趣。 另外讓學童明白自己的哪些行為(如自我刺激或說話內容)容易令自己成為目標,讓學童加強控制自己的某些行為,減少欺凌者的藉口。 壓力管理 教導學童如何放鬆及應付情緒也是重要的一環。若他們在欺凌事件中感到過份恐懼或壓力,往住會令情況更糟。教導他們情緒壓力管理的方法,可幫助他們減低在欺凌事件中的過份反應,減少引發欺凌事件的誘因,也減少事件對學童情感上的傷害。

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不少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在主流學校學習時會面對不少挑戰,例如完成學校日常程序、課堂學習技巧、遵守學校及課室規則、與老師和同學的溝通技巧等。這些技巧,都不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能靠自己在短期内學會的,他們大都需要額外的援助來適應。而影子老師的角色就能幫助他們融合學習環境,因應他們的個別需要扶助學生趕上他們未能跟上的步伐。 可是,有些家長和老師對影子老師都不太了解,擔心有影子老師的幫助,學生就較難在課堂自立學習,而拒絕聘用他們。這樣的情況確有機會發生,但原因不是在於影子老師的職責,而是他們的服務質素未達成效。因此,希望透過這篇文章使家長了解有效的影子服務,幫助學童盡快在校園獨立生活。 影子老師 首先,要選擇一位合適的影子老師,他/她對你的孩子需有一定的認識。若他/她未接觸過孩子,家長最好先安排他們在開始服務前見面。影子老師需要熟悉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例如:社交、學習技巧、溝通技巧等)。這樣影子老師才能在學校有效地處理學生的行為或學習問題。 學校會議 影子老師、學校老師、社工和家長須共同合作與溝通,對配合及針對學生所需是關鍵。 再者,各方在會議上能了解到學生的興趣、長處、弱項或行為問題,也能明白彼此的顧慮。充足的溝通及了解有助訂立學童在學校的學習目標。 清晰的目標 會議清晰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是必須的。訂立目標要視乎學生個別的需要和能力,以及家長的期望。 短期目標可以是一星期至一個多月就能達到的目標,而長期目標則可以是數多月至半年或一年才可達到的目標。 訂立清晰的學習目標對影子老師設計有效的計劃是非常重要的。短期目標可幫助影子老師能有效地檢視學生在學校的進度,以及協助學生達成長期學習目標。 清晰的目標也讓老師和家長對學童在學習的進度上有一致的期望,一致的步伐令雙方互相配合,有效地幫助學童適應校園。 課堂觀察 觀察學生有哪些學習範疇需要改善。(例如:社交、學習技巧、遵守規矩或過渡等) 找出學生行為問題背後的起因及動機。 了解學生在校內的強化物。 設計治療計劃 在觀察及分析學童的行為後,影子老師需要設計一些計劃去即時處理學童的行為問題。其意思是老師或影子老師在問題行為發生後,須即場作出的回應或應對。即場的處理對停止學童在校的行為問題是非常重要。若處理不恰當,行為問題會持續,甚至增加。 除了停止學生的壞行為,影子老師需要設立另一個計劃幫助學生作出適當的行為。自我評估、代幣制度、自我監察等工具或策略都能幫助學生作出適當的行為。 校外服務支援 一對一的應用行為分析訓練能提供針對性的教學,讓孩子有效地學會作出適當的行為。技巧熟習後,影子老師可協助學生將這些技巧泛化到學校裏。 減少影子老師的服務 逐步減少影子老師的服務是必要的,這樣孩子才會學習獨立地應用所學的技巧,面對其他老師時也能融匯運用這些技巧。 首先影子老師須示範如何在課堂中執行行為計劃。 影子老師需要協助老師明白和執行計劃。 當老師能有信心地獨立處理學生的問題時,影子老師可漸漸遠離,再進一步增加距離直至退出班房,讓老師有更多機會與孩子溝通和接觸。 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在影子老師逐步退出班房及校園時,必須與老師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影子老師應根據學生的表現來設定及調整計劃。 了解老師在執行計劃上的困難,並作出相應的調整。 影子老師可在觀課時了解學生現時的表現,亦為定期的會議提供更多的資料。 在服務暫停後,影子老師須定期與老師會面。在會議上,老師可讓家長和影子老師了解學生現時學習狀況。而影子老師也可在會議上提出意見,讓老師了解如何保持學生的表現。

自從孩子出生後,以下想法在家長腦海裏重複了無限次。 「國際學校比本地學校的教育更優質嗎?」 「甚麼是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IB)?」 「在現實當中我是否可以/可能為我的孩子尋找到一間功課及考試比較少的學校呢?」 「我應如何為我的孩子準備升學面試?停一停,想一想,其實是否應該先了解面試內容呢?」 「好了,現在有A, B, 及C學校讓我選擇,我應該選擇哪一間呢?」 雖然這些問題會不斷循環,但這是作為家長解決問題的工作責任之一,以下這條問題十分值得我們思考。 甚麼類型的教育最適合你的孩子? 我們深信所有學生都有無限潛能。最重要是他們有能力去學習。但首先我們要明白及欣賞每一位學生也是與別不同的,沒有一個萬能的公式能適合所有人。以下幾條問題將帶領你朝正確的方向思考以上的問題。 你的孩子學習目的是甚麼呢? 這個問題幫助你思考孩子適合甚麼課程。 你的孩子可如何有效率及愉快地學習? 這個問題有助你選擇最適合孩子的學習形式及環境。 哪類型的老師最能協助孩子成長? 老師需要採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嗎? 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期待我們下一次的討論!

「我班有一位自閉症小孩,經常打其他同學。」幼稚園老師看來很懊惱。 我問:「小孩與其他同學,平時會一齊玩嗎?」 「會,不過經常爭玩具。」 我問:「你怎樣做?」 「我想小孩分享,所以會叫他把玩具讓给同學。」 我問:「他願意嗎?」 「不願意,經常自己拿着玩具走開。所以我有時會把他的玩具收回來,交給其他人玩。」 我問:「小孩很不滿吧?」 「對,他不但會把玩具搶回來,有時還會打人。」 我問:「有沒有試過其他方法,幫助小孩與其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有,我們安排了幾位比較精靈活潑的學生,跟他一起玩耍;並且在有需要時,幫助他和照顧他。」老師望着我:「希望他們慢慢能夠成為好朋友。」 我問:「進展如何?」 「我們已經吩咐同學要盡量遷就和提示小孩,可是進展並不理想。」 有些自閉症小孩,對別人的興趣不足,沒有足夠的推動力用恰當的社交行為與朋輩相處。縱使他們對其他小朋友有興趣,卻因為社交技巧不足,未能與其他人成為朋友,建立友誼。 友誼建基於平衡,包括平等權力,平等付出,平等放低;友誼是需要雙方面共同建立的。朋友就是「你為了我,我為了你」- 好像玩搖搖板般,雙方有接近的力量,互相付出,互相遷就:你跳一下時我放鬆,我用力撐時你鬆腳,遊戲才會持續好玩。如果只是單方面出力,控制搖搖板的上落,一方會覺得沒有自主,另一方會很快覺得疲倦,令兩者不能享受箇中的樂趣,令遊戲不能長時間維持。一段關係,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單方面付出,便會變成照顧及被照顧的關係,不是友誼。 自閉症小孩與朋輩建立友誼,需要天時、地利及人和:如果兩個小孩是同班同學,或家庭朋友,並且有足夠時間相處,他們便有機會一同享受有趣的經歷;如果他們興趣接近,便可以一同分享互動時的樂趣。勉強要求一些朋輩長時間配合自閉症小孩的需要,要他們只能選擇自閉症小孩喜愛的玩具遊戲,並要他們以適當的程序應對小孩的問題行為,只會令那些朋輩變成老師,不是朋友。 沒有天時、地利及人和,老師或家長可以主動尋找年齡相約的小朋友作為自閉症小孩的玩伴,定期安排他們見面。人數不用多,邀請一位小朋友便足夠。見面時間不需要太長,30分鐘至1小時的相處時間內,提供他們最喜愛的遊戲活動,例如平時不准他們吃的零食,不能得到的玩具,沒有機會看的卡通片,令他們的見面變得份外特別;相處時間短,可以令他們更加珍惜對方,不捨得分開;加上單對單的互動,變數比較少,情況容易控制,自閉症小孩與玩伴建立正面關係的成功機會大增。之後老師或家長可以再安排更多的小朋友加入,令小孩有機會在變數較大的小組互動中與其他玩伴建立友誼。 原文:Parentings Headline! 親子頭條 -【行為分析】自閉症小孩沒有朋友,不要勉強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