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自閉症

外出吃飯、看電影……平常的家庭樂,但對Carmen一家四口來說,卻似是遙不可及的奢想……只因她有一個患上自閉症的兒子。 3歲半的炫匡相當好動,表情多多,興奮時會手舞足蹈,甚至突然尖叫,「佢好鍾意睇會轉嘅嘢,玩火車(玩具)可以好專注,自己玩一個鐘。初時以為佢好好湊,唔使理佢……」 「佢唔講嘢,單字都唔講,只係『咿咿呀呀』講BB話。」媽媽Carmen初時還以為炫匡與8歲哥哥一樣有學習遲緩,「哥哥係正常小朋友,都係2歲半先講單字,之後一爆就爆到去句子」。 唔望人 活喺自己世界 每豈料,「1歲半去健康院檢查,醫生話佢唔望人,活喺自己嘅世界,2歲半確診有自閉症」。Carmen回想那一刻,「(腦海)空白一片,眼淚係咁流,去見醫務社工排S位(特殊幼兒中心),但社工講乜,我完全聽唔入耳」。 面對孻子患病那種錐心之痛,Carmen只能選擇背人垂淚,「等兩個小朋友瞓晒覺,我就喺房度喊」。幸得丈夫支持和鼓勵,心情總算逐漸平復,「佢話不如開心啲去面對,積極啲搵幫助,會唔會搵啲playgroup畀佢學習下群體生活」。 抹乾眼淚、認清事實,Carmen決心上網搵資料幫助愛兒,最終讓她找到一間專門協助自閉症兒童的慈善機構,還可以讓炫匡免費接受治療一個月。 「第一次叫我做媽咪!」 「(炫匡)3歲之前唔識講嘢,最多只係識講哥哥……(治療)一個禮拜左右,我去接佢放學,佢行出嚟同我講『媽咪!』嗰一刻好開心,就嚟三年,第一次叫我做媽咪。」Carmen憶述那一聲「媽咪!」,還禁不住帶點激動。 「嗌媽咪」只是炫匡進步的起點,「爸爸、車車、餅餅,自己叫乜嘢名、住喺邊,有幾多兄弟姊妹都識得講,冇諗過會進步得咁快」。 說話雖不算多,但炫匡活潑愛笑,採訪期間,他專一地不斷玩滑梯,完全地自得其樂,之後又跟媽媽一起踢波,笑到「卡卡聲」;然而,當他遇上不合意事時,情緒亦會隨時大逆轉嚎哭「扭計」。 「你個小朋友好嘈呀!」 Carmen坦言,炫匡較之前已有顯著改善,過去曾遭受過不少旁人的目光、埋怨……「搭車遇上塞車,佢冇耐性就會叫。試過喺巴士度俾人話:『你小朋友好嘈呀,可唔可以叫佢唔好咁大聲呀!』」 又試過到餐廳食飯,「佢唔鍾意就會大嗌,嗌到成間餐廳嘅人都知道,跟住我就成為焦點,俾人望住」。因為這種擔憂,Carmen從未試過帶兩個兒子到戲院看電影,「我唔敢呀,變相連哥哥都冇得去睇」。 但Carmen從不怪別人,只希望大家對自閉症多一分了解,少一分誤解,「普通小朋友『由一到二』可能好快,一日就可以;但自閉症小朋友可能要教10日,會有個過程,希望大家包容」。 「細佬自閉症大晒咩!」 「點解你成日睇住細佬,冇時間陪我,你錫晒細佬、就晒細佬……細佬自閉症大晒咩!」8歲的哥哥,其實痛錫弟弟,平時最愛黏着玩耍,但當父母將注意力都投放在弟弟身上時,哥哥縱使心裏明白,但難免有些「呷醋」。 「其實佢都係得8歲,我明白嘅。」Carmen難掩心中的內疚,「炫匡去中心上堂,變相哥哥要自己去補習社,自己放學」。她理解哥哥的不滿,於是細心解釋弟弟有特別需要,「我成日同佢(哥哥)講,你哋兩兄弟要相親相愛,細佬渣少少,你要幫助佢」。 慶幸哥哥懂事,即使屢次被炫匡搶玩具而大動肝火,兩兄弟甚至爆發「罵戰」,但Carmen眼中,兩兄弟的感情還是相當要好。 訓練費昂貴 盼獲支援 目前,炫匡也有使用政府提供的免費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惟Carmen覺得成效不彰,「一個禮拜得一堂,(訓練)半個鐘,冇乜顯著進步,靠喺屋企繼續同佢訓練」。 想到將來,Carmen的腦海更充滿問號,「唔知佢會唔會進步,唔知佢可唔可以照顧到自己,我都會百年歸老㗎嘛!」 望着眼前的炫匡,Carmen希望他長大後能幫助更多自閉症患者;但面對目前,Carmen的願望卻更簡單,「我淨係想佢放學出嚟話畀我聽,今日喺學校發生乜嘢事、有乜嘢趣事同我分享」。 Carmen明白到,要完成此簡單願望,只有一個途徑,「自閉症小朋友真係需要好多錢去做訓練,語言、小肌肉、大肌肉,全部都要做,要7,000至8,000蚊一個月,真係afford(負擔)唔到!」她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支援,幫助自閉症兒童家庭。 你,願意伸出援手,為他們出一分力嗎? 循序漸進 重複練習 炫匡進步神速,因為提供治療的愛培自閉症基金用上應用行為分析學習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簡稱ABA),是將一組複雜的命令,有系統地拆成簡單步驟,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使自閉症患者能夠逐步跟從;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溝通、語言、社交行為,認知能力;並透過獎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行為分析監督主任劉彥嫺(Quincy)表示,當炫匡能講到一句完整句子,就會提高練習要求,「我哋溝通會望住人,佢哋講嘢會咁樣(左顧右盼),然後話『我要個波』。所以我哋練嘅時候要有誘因,等佢有動機望住我。佢真係好想要個波,咁佢就會一路講,等佢望住我嗰下就即刻畀佢,佢就會知道『哦,原來望住人先有嘅』」。 此外,機構還會透過其他小遊戲訓練他的記性、模仿能力、甚至安坐在位置上,而每一個訓練都必須重複練習 至怕外人「加把嘴」 行為分析監督主任劉彥嫺表示,與自閉症兒童相處最重要是包容。一般人會因為別人的社交期望而改變自己,他們卻不會,「因為佢哋唔明白啲規矩」。 劉彥嫺又指,父母管教自閉症兒童時,最怕外人「加把嘴」,「好影響家長心情,家長教佢哋(自閉症子女)搣甩一啲固執性行為,家長都要堅持,但係外人唔知頭唔知路講咗一句,可能打亂咗成個月嘅訓練」。 原文: Lifewire – 自閉兒小小世界 注滿母愛

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不少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在主流學校學習時會面對不少挑戰,例如完成學校日常程序、課堂學習技巧、遵守學校及課室規則、與老師和同學的溝通技巧等。這些技巧,都不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能靠自己在短期内學會的,他們大都需要額外的援助來適應。而影子老師的角色就能幫助他們融合學習環境,因應他們的個別需要扶助學生趕上他們未能跟上的步伐。 可是,有些家長和老師對影子老師都不太了解,擔心有影子老師的幫助,學生就較難在課堂自立學習,而拒絕聘用他們。這樣的情況確有機會發生,但原因不是在於影子老師的職責,而是他們的服務質素未達成效。因此,希望透過這篇文章使家長了解有效的影子服務,幫助學童盡快在校園獨立生活。 影子老師 首先,要選擇一位合適的影子老師,他/她對你的孩子需有一定的認識。若他/她未接觸過孩子,家長最好先安排他們在開始服務前見面。影子老師需要熟悉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例如:社交、學習技巧、溝通技巧等)。這樣影子老師才能在學校有效地處理學生的行為或學習問題。 學校會議 影子老師、學校老師、社工和家長須共同合作與溝通,對配合及針對學生所需是關鍵。 再者,各方在會議上能了解到學生的興趣、長處、弱項或行為問題,也能明白彼此的顧慮。充足的溝通及了解有助訂立學童在學校的學習目標。 清晰的目標 會議清晰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是必須的。訂立目標要視乎學生個別的需要和能力,以及家長的期望。 短期目標可以是一星期至一個多月就能達到的目標,而長期目標則可以是數多月至半年或一年才可達到的目標。 訂立清晰的學習目標對影子老師設計有效的計劃是非常重要的。短期目標可幫助影子老師能有效地檢視學生在學校的進度,以及協助學生達成長期學習目標。 清晰的目標也讓老師和家長對學童在學習的進度上有一致的期望,一致的步伐令雙方互相配合,有效地幫助學童適應校園。 課堂觀察 觀察學生有哪些學習範疇需要改善。(例如:社交、學習技巧、遵守規矩或過渡等) 找出學生行為問題背後的起因及動機。 了解學生在校內的強化物。 設計治療計劃 在觀察及分析學童的行為後,影子老師需要設計一些計劃去即時處理學童的行為問題。其意思是老師或影子老師在問題行為發生後,須即場作出的回應或應對。即場的處理對停止學童在校的行為問題是非常重要。若處理不恰當,行為問題會持續,甚至增加。 除了停止學生的壞行為,影子老師需要設立另一個計劃幫助學生作出適當的行為。自我評估、代幣制度、自我監察等工具或策略都能幫助學生作出適當的行為。 校外服務支援 一對一的應用行為分析訓練能提供針對性的教學,讓孩子有效地學會作出適當的行為。技巧熟習後,影子老師可協助學生將這些技巧泛化到學校裏。 減少影子老師的服務 逐步減少影子老師的服務是必要的,這樣孩子才會學習獨立地應用所學的技巧,面對其他老師時也能融匯運用這些技巧。 首先影子老師須示範如何在課堂中執行行為計劃。 影子老師需要協助老師明白和執行計劃。 當老師能有信心地獨立處理學生的問題時,影子老師可漸漸遠離,再進一步增加距離直至退出班房,讓老師有更多機會與孩子溝通和接觸。 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在影子老師逐步退出班房及校園時,必須與老師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影子老師應根據學生的表現來設定及調整計劃。 了解老師在執行計劃上的困難,並作出相應的調整。 影子老師可在觀課時了解學生現時的表現,亦為定期的會議提供更多的資料。 在服務暫停後,影子老師須定期與老師會面。在會議上,老師可讓家長和影子老師了解學生現時學習狀況。而影子老師也可在會議上提出意見,讓老師了解如何保持學生的表現。

十多年來,我在世界各地培訓的行為治療師,總數應該超過500個。培訓過程,會接觸到很多自閉症學生和家長。 當中一位學生,今年4歲,很被動,不愛說話。 「轟隆轟隆….」實習生拿着Thomas玩具火車逗他。 學生面露笑容,望着火車,伸手想拿取:「呀…呀…」 實習生把火車拿開:「你想要火車?要説什麼呀?」 學生站起來,望着實習生微笑。 「想要就說吧!」實習生把火車藏到身後:「說吧!說吧!」 學生趴到實習生的大腿上,嘗試把火車搶過來。 實習生輕輕推開學生:「你要説:『請給我火車!』」 學生有點不耐煩,用手拍打實習生的身體。 「說吧!請—給—我—火—車—」 學生哭了,跌到地上大吵大鬧。 我忍不住走到實習生身旁,拍拍他的肩膀,示意讓我來處理。 等了一會,當學生比較冷靜的時候,我蹲下來,輕輕扶起他,並向他展示Thomas火車。 他面紅紅,眼濕濕,還在喘氣。我什麼也沒有說,當他望向火車那一刻,我知道他還想得到它,便即時用鼓勵的語氣説:「車!」然後立刻把玩具火車放到他的手中。 他站起身子,安靜地伏在枱上,把火車推前推後,細心觀看它的輪子滾動。 我打開玩具火車的按鈕:「轟隆轟隆….」然後輕輕從學生的手上拿開火車,讓火車慢慢駛到我那邊。 學生興奮地望着火車,然後望了我一眼:「呀…」 我立刻再把火車交給他,並用很欣賞的語氣說:「車!」讓他明白,説了「呀!」一聲,我已經感到非常滿意,希望他下一次會説「車」。 重複練習,誘發小孩多發聲後,將來便可以教他説「火車」,「給我火車」,「給我Thomas火車」等更長的句子。 實習生向我解釋:「我覺得他能夠說火車….」 「我明白你希望學生多說話,但是,你不停說話,他哪有機會說話呢?」我微笑説:「到底是誰要練習說話呢?是你?還是學生?」 對於很多自閉症小孩,說話是很困難的;不斷要求他們說話,可能會令他們感到很大壓力,甚至對說話感到很反感。   要幫助小孩說話,首要和他們建立正面關係,多玩遊戲和玩具。要讓他們明白「發聲的威力」,例如展示玩具時,若小孩發出任何聲音表達,立刻提供該玩具作為獎勵,令他們覺得説話很容易,而且可以即時獲得想要的東西。尤其是當小孩主動發聲時,一定要立刻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不是乘機強迫他們說困難的語句。 若小孩能夠體驗「發聲的威力」,便會喜歡説話,便會自己多加嘗試。到時再跟他們練習較複雜的語言課程,治療師便可以教得輕鬆,小孩學習也會感到成功。   原文:Parentings Headline! 親子頭條 -【行為分析】自閉症小孩不說話, 不要叫他說

雖然自我傷害行為不是自閉症兒童中十分常見的症狀,一旦它們出現,就最令父母擔憂。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個案例。L是一個26個月大的男孩,可以發數個音,但都是沒有意義的聲音。當L第一次來到Autism Partnership時,他一直被媽媽抱著,他看起來很高興,對環境很好奇。但當媽媽試圖把他放下來,想讓他玩玩具,他大哭起來,開始打自己的頭,更猛烈地把自己的頭撞在牆上。這自我傷害行為一直持續,甚至在媽媽再次抱起他後,仍繼續打自己。即使媽媽許了多次的承諾,她不會離開,她一定會回來,L似乎不明白,仍然非常不安。 透過觀察,我們發現當L遇到其他令他不安的事件時,例如當他無法修理他的玩具,當他玩耍時被打斷,或者當他的慾望不被立即滿足時,他都會表現相同的自我傷害行為。你可以想像到,L和他的父母每天都承受多重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L的自我傷害行為是不自覺的,並不是為了獲得優勢而故意做的。干預開始於教導L用更適當的方式來面對令他不安的事件。首先從與媽媽分離開始,然後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我將解釋如何教導L面對其他令其不安的事件。 課程1: 學習如何等待 教學開始時,把木塊清楚地放在一個籃子旁邊。木塊的數量代表媽媽抱起他之前L必須等待的時間。當所有的木塊被放入籃子裡時,媽媽會立刻把他抱起。逐漸地,木塊數量將增加,以進一步增加他對等待的容忍度。由於L對媽媽試圖把他放下的動作已非常敏感並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所以我們設計了有系統的脫敏程序。 階段1.媽媽抱著L,治療師移動L的手把木塊放進籃子裡。 階段2.媽媽抱著L,治療師給L木塊,並給予指令請他放進籃子裡。 階段3.把木塊放在桌子上,治療師要求他放入籃子,媽媽同時放下他。 階段4.把木塊放在2米遠的桌子上,治療師會要求他放到籃子裡,媽媽同時把他放下。 階段5.把木塊放在2米遠的桌子上,媽媽先把L放下,然後治療師要求他放進籃子裡。 重複練習,由於他逐漸理解和體驗到等待就能讓媽媽回來,L會漸漸脫敏,對媽媽要放下及離開他這事有更高的忍耐力。這時可逐步增加他需要放置的木塊數量以延長等待時間。 課程2: 自發表達慾望 假如一個人不能表達他想要的東西,他很容易感到沮喪。當沮喪堆積起來時,可能會發生更多的極端行為,例如自我傷害。因此,教導L自發表達慾望是幫助減少自我傷害行為的關鍵。 當L第一次來到AP時,L只能發出有限且沒有意義的“啊”聲。教學首先從L只要說“啊”,然後他就可得到他想要的。這是我們常用的“誘發溝通”課程。治療師設計情景,當L有慾望時,通過停止和等待,促使他發出聲音來表達。例如,當L即將拿到他最喜歡的火車時,治療師會阻擋它,直至L說出“啊”,才把火車給他。當所有氣泡爆破了,治療師會放棍子在嘴邊和等待,直至L說出“啊”,才吹出氣泡。(詳見早前關於誘發溝通之文章)。 首先用玩具練習,然後當他開始在課程1可以等待媽媽的時間較長時,就可以設計情景為媽媽把L放下,直至L說出“啊”,媽媽才抱起他。(當L能掌握較多不同發音時,就可把要求提升至較近似的發音,如”抱”vs ”波” vs ”車”)隨著重複的練習,L逐漸學會了用語言表達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讓媽媽回來,他感到極沮喪的機會會大大減少,自我傷害行為也會隨之減少。

「嘟嘟嘟嘟。請小心車門⋯⋯」這是我其中一名學生家長每天面對的挑戰,她的兒子熱愛港鐵,無論在家中玩耍、吃飯、洗澡或在走路、在學校、在巴士上都重複上述廣播,有時的確讓人覺得其很可愛,但有時卻讓媽媽覺得尷尬。 自言自語是自閉症小朋友很普遍的表現,有些只有令人不明所以的發音;有些則有具體內容,但往往在不適當的場景下重覆。大多情況他們都似乎會越做越開心,甚至專注得不理周遭的事物,讓他們白白錯失很多學習及建立良好社交關係的機會。當小朋友專注於自言自語時,家長大多會軟硬兼施,一方面嚴厲的叫停小朋友,一方面耐性解釋如「這樣會影響其他人呀」,「會令人不喜歡呀」,「要在那裡才可説的」之類,家長期望小朋友可明箇中道理,重中學習,避免再犯;有時則拿出小朋友心愛的玩具糖果等嘗試分散其注意力。大人叫停,小朋友大多會停止,可是很多时候又很快故態復萌,甚至幾秒後又再重複同一説話,這往往讓人覺得十分氣餒。 要更有效改善小朋友自言自語的情況,就要先了解其原因,這大概可從何時發生來推斷出來。一般有兩大原因。 第一,小朋友無所事事,覺得無聊或不感興趣的時候,他們用自言自語的方法來自娛,就像一般人悶的時候可能會把玩頭髮、loop facebook一樣。只是我們的小朋友大多興趣比較狹窄,專注力較弱,變相無聊的時間較多。家長可能會有疑問「不對呀,他身旁已經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又有很多小朋友和他玩呀」,但只要細心看,你會發現小朋友已經沒有注視玩具或其他人,早已失去了興趣,覺得無聊。有時小朋友甚至用自言自語的方式來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讓其他人來娛樂自己,因以前曾經得到過父母耐心解釋甚至得到心愛玩具等。 第二,則是小朋友出現特別不安的情緒時,例如生氣、緊張、驚慌和氣餒時。他們用自言自語的方式來舒緩自已不安的情緒,讓自己心情好轉。 針對第一類情況,重點是要減少其空閑時間,當然不是一味的與他玩耍或說話,更加要教導其有意義的運用自己的無聊時間。 在家中,可以教導其玩不同玩具的技巧,可以是個人活動,例如Lego、砌圖、畫畫及勞作等,也可是家庭桌上遊戲如Jenga、蛇棋和飛行棋等。   家長也可培養小朋友的自理能力,教導其負責家中的簡單家務,例如收拾玩具、放好餐具、把衣物放進洗衣籃等。當然,更事半功倍的就是先從小朋友有興趣的事物上着手,例如喜歡排列的小朋友大多會喜歡收拾書本回書架;喜歡玩水的小朋友,會喜歡把用完碗碟放進星盤中。   在街上,可以教導小朋友留意觀察其他人,學習不同人物、地方、物件的名詞和動詞。   在學校,可鼓勵小朋友做老師小幫手,負責派簿、點名、擦黑板的小責任;更應教導與同學相處的社交技巧,如小息時同學所玩的社交遊戲,潮流話題等。 第二類情況,重點是增強小朋友更有效地運用合適的情緒管理技巧,並增加對挫折的忍受力。 在家中或學校裏,應教導及鼓勵小朋友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主動向家人及老師用言語表達,如「我今日不開心呀!」,「我好生氣!」等,讓他人可及時幫助小朋友更合適地舒緩情緒。家長可多觀察,並積極與老師溝通,了解小朋友面對哪種困難時會特別容易引起情緒,從而在家中加強忍受力的練習。 總括而言,要長遠及有效地改善自閉症小朋友自言自語的情況,不能只倚重身邊人當刻的提醒及阻止,更重要是加強小朋友獨立處理自己空閑時間及管理情緒的能力,應鼓勵其發展更多不同的興趣及活動。這是一個學習過程,雖然可能比較漫長,只要堅持,是可持續減少自言自語的情況的,希望資訊可以幫助到大家。   資訊由Autism Partnership提供 Autism Partnership (AP)於1994年在美國成立,是全球最具規模為自閉症患者提供『應用行為分析』(ABA) 治療的專業機構。AP是由多位專業臨床心理學家、應用行為分析治療顧問及治療師管理,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對一治療、行為干預小組訓練及海外諮詢服務。 預約一小時的免費家長諮詢 如果家長擔心孩子的發展,希望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或想進一步了解AP的課程服務,歡迎與我們預約一小時的免費家長諮詢。AP的治療顧問會與家庭會面,以識別孩子的強項及弱項,亦會就孩子的教育和治療課程(如有需要)的優先次序提供臨床建議,及提供有關自閉症的一般指引。   預約免費家長諮詢

由於大部分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在語言、專注力、或記憶資訊等技巧上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支援,導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感得不知所措。當他們在和別人互動或上課等社交情況裡,碰到一些他們不理解、不明白的指令時,他們便不知道怎樣作回應,可能就會呆站在一邊或沉醉在自我刺激行為中,因此教導孩子問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補技巧。 「這是什麼?」、「(物件/人)在哪裡?」、「這是誰?」、「是這個嗎?」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基本和較常用到的。這個技巧能讓孩子在不確定、不知道的時候,跟我們一樣的,向別人找幫助。以下是教導孩子問問題的程序: 問題:「這是甚麼?」(1)建立問問題的情況 項目一:(有結構化的環境):把孩子已認識的詞彙圖像卡排列在桌子上,把已認識的排在前面,把孩子不懂的放在後面。要孩子指著每張卡講出圖像的名稱。每當孩子講出正確的名稱時,把卡拿走。重覆以上步驟,直至完成桌子上全部圖卡。當孩子不懂的圖卡出現,提供示範問:「這是甚麼?」來協助孩子,讓孩子重覆問題,逐步刪減協助。 項目二:拿出一些孩子不懂的物件,讓孩子有機會問問題。 項目三:在家中放置孩子一些他已認識的物件和不認識的物件,要孩子告訴你他看見甚麼,為孩子建立問問題的機會。 項目四:和孩子一起閱讀,叫孩子告訴你看見什麼,或者你可以指著孩子不認識的物件,然後問他,讓他問問題。 (2)給予獎勵 最理想和自然的獎勵應該是對方給予的答案,因為這就是問問題的原本目的。對部分孩子,在訓練初期,你可以使用代幣制度,在孩子問問題後,給予代幣,給予的評語可以是:「問得好!」,然後告訴孩子物件的答案。 問題:「(物件/人)在哪裡?」(1)建立問問題的情況 項目一: 把物件收放在孩子看不見的地方,然後叫孩子找物件。 項目二: 展示不同地方的圖卡,圖卡包括一些孩子認識和不認識的地方,要孩子告訴你地方的名稱。 項目三: 叫孩子把(東西)拿給一個人,而那個人是不在同一房間裡的。 項目四: 給孩子一個指令,他是需要透過問問題得到的答案,來完成指令(例如:事先把剪刀收起來,你叫孩子去用剪刀把星星剪出來,孩子需要問:「剪刀在哪裡?」才能完成指示)。 (2)給予獎勵 最理想和自然的獎勵應該是對方給予的答案,因為這就是問問題的原本目的。對部分孩子,在訓練初期,你可以使用代幣制度,在孩子問問題後,給予代幣,給予的評語可以是:「問得好!」,然後告訴孩子物件/人在哪裡。 問題:「這是誰?」(1)建立問問題的情況 項目一:(有結構化的環境):把孩子已認識的人物照片排列在桌子上,把已認識的排在前面,把孩子不懂的放在後面。要孩子指著每張卡講出人物的名稱。每當孩子講出正確的名稱時,把卡拿走。重覆以上步驟,直至完成桌子上全部照片。 項目二: 展示不同人物的照片,照片包括一些孩子認識和不認識的人物,要孩子告訴你人物的名稱。 項目三: 叫孩子告訴你他看見誰,房間裡有不認識的人。 項目四: 叫孩子和一個他不認識的老師/親友/小朋友打招呼。 (2)給予獎勵最理想和自然的獎勵應該是對方給予的答案,因為這就是問問題的原本目的。對部分孩子,在訓練初期,你可以使用代幣制度,在孩子問問題後,給予代幣,給予的評語可以是:「問得好!」,然後告訴孩子人在哪裡。 問題:「是這個嗎?」(1)建立問問題的情況項目:在訓練環境中放置著數個相同的物件(它們可以是完全一樣/顏色不同/大小不同),然後叫孩子拿物件給你。孩子要指著物件,問:「是這個嗎?」(2)給予獎勵最理想和自然的獎勵應該是對方給予的答案,因為這就是問問題的原本目的。對部分孩子,在訓練初期,你可以使用代幣制度,在孩子問問題後,給予代幣,給予的評語可以是:「問得好!」,然後告訴孩子答案。 注意事項: -重點應放在孩子問問題,而不是孩子學會那個不懂的答案。 -當孩子開始掌握問問題技巧後,就要盡快把環境和評語(即:評語應該是直接給予答案)自然化,增加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問問題的次數。

你曾否嘗試過教導孩子如何與人相處,但方法未有見效?Toby Mountjoy 和其他AP 的研究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來展示教授自閉兒童社交技巧的成果,你或會有興趣了解更多這個有效的方法。 論文於2016年2月發表,標題為“Teaching social behaviour to 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using the cool versus not cool procedure in a small group instructional format”。研究一改過往運用一對一識別訓練(discrimination training)作治療的做法,旨在教導兒童如何在社交場合中表現適當的行為舉止。結果顯示以小組形式進行的治療成效顯著,參與研究的學生有著持續的改善,並且能於不同社交情景都能應用所學會的技巧。 行為干預訓練 是次研究將適當的社交表現標籤為「cool(很酷)」,不適當的為「not cool(不酷)」,指導兒童在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正確的做法。實驗針對三項學生所缺乏的社交能力,包括透過眼神接觸或語言表達來邀請他人一起玩遊戲,評論他人手上的一件物件而同時不會伸手去試圖拿走,及以提出要求、提高聲量或搭膊頭等方式引起他人注意。訓練期間先由老師示範好與不好的社交表現,讓學生從旁觀察;若學生無法分辨好與壞的做法,則讓他們進行角色扮演,示範好的做法來加深認識。老師會要求學生解釋為何特定的行為是好或壞,答對則給予獎勵,答錯則加以糾正,讓他們改善社交功能。 這次的研究對象是Andy 和Edward,經過識別訓練後兩人都學會了大部分的社交技能。兩名小孩起初並未見出現這三種行為,而完成訓練後Andy 就掌握了所有評論他人物品及引起注意的技巧。進行角色扮演和聽取老師的意見過後,他更懂得拿捏到邀請他人一起玩遊戲的技巧,與朋輩交流的頻率由0% 飆升至100%。Edward和Andy一樣,他會和人輪流邀請對方一起玩遊戲,也懂得對朋友的玩具給予意見。而當他在模仿恰當的舉止和經過老師的指導後,能夠成功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使課程完畢,兩名小孩與陌生人溝通時也能好好運用這些技巧。臨床的過往做法一直以一對一為基礎,而是次實驗為識別訓練注入了嶄新元素,證明小組教學也能有效改善兒童的行為,為家長以及老師提供一個新方法去教導自閉小孩。 一般來說,實驗參加者在觀看老師示範後掌握了67%的技巧,而經過角色扮演及老師指導過後,亦能熟練地運用其餘33%的社交技能。 日常應用 你可以在不同的情景為孩子進行識別訓練,讓他們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如果你想要讓他們建立良好品格,可以先設定一個目標行為(如在圖書館要保持安靜),然後展示如何保持安靜和大聲吵鬧。當然,你也可以用其他行為來代表壞舉止,如唱歌、講電話等。然後問他們如何辨別好與不好的行徑,讓他們進行角色扮演,來令他們分辨正確和錯誤的表現。你亦可以讓子女闡述為何某些行為是對的,來加深他們的認識。開始的時候可以先在家練習,當你看到孩子在社交方面有所改善,便能帶他們到圖書館,在真實場景學以致用。

多謝支持!

已成功遞交表格

感謝聯絡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將會絕對保密,我們會盡快聯絡你。謝謝。

Thank You!

The form was submitted successfully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